林淡既已对周维许下承诺,便决意全力相助。
这本《农桑通考》虽已弥足珍贵,但其中所载毕竟只是雏形。既然他知晓那条正确的路径,自然不愿见周维和江婉泞在迷雾中蹉跎岁月。
只是林淡揉了揉眉心,前世虽曾拜读过袁爷爷关于杂交水稻的论文,可那终究不是他的专业领域。如今只能勉力回想,将那些零碎的记忆拼凑起来。
他一边讲解,一边在纸上勾勒出三条交错的水稻图样:\"其一是不育系,其花粉不能正常授精;其二是保持系,可维持不育特性;其三是恢复系,能使后代恢复育性\"
周维与江婉泞伏案疾书,笔尖在纸上飞速游走。
当林淡提到籼稻与粳稻杂交时,江婉泞忍不住抬头:\"姐夫是说,不同品类的水稻相配,竟能产生更优良的品种?
这番闻所未闻的言论,让在座的江挽澜也放下了手中的茶盏。
周维更是目瞪口呆,半晌才找回自己的声音:\"林、林兄你怎会对农事如此精通?
见二人仍沉浸在震惊中,林淡适时转移话题:\"当务之急是寻一块试验田。周维,你名下可有田地?
不过片刻,黛玉款步而来。
看着眼前三人热切的模样,林淡仿佛看到了希望的种子正在萌芽。
从花厅回房,周维一路哼着小曲回到母亲住处。
周维迫不及待地将今日所见所闻道来,说到激动处,连比带划:\"娘您不知道,林兄说的那些农学道理,简直闻所未闻!
郭夫人听着儿子滔滔不绝的讲述,目光渐渐柔和,只说了一句:“你和婉泞莫要辜负了林大人的期望。”
周维重重地点头。
郭夫人望着儿子因兴奋而发亮的眼睛,忽然想起一句老话——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傻人有傻福吧。
八月十六,晨曦微露,一支声势浩大的车队缓缓驶出京城。
这队伍比起数月前崔家送嫁时的规模,又壮大了不少。
只见九辆朱轮华盖马车首尾相连,随行仆从如云,引得早起的百姓纷纷驻足观望。
沿路的百姓议论纷纷。
车队中,最热闹的当属第二辆马车。
林淡与江挽澜并肩而坐,对面是捧着书卷的黛玉和林晏。
原本林淡不必亲自南下,但终究放心不下黛玉,特意向皇上告了假同往。
只是黛玉还没有机会多打趣二叔叔几句,二叔叔就拿着公务来考究她了,吓得一旁的林晏,眼睛片刻都不敢离开书,生怕二叔叔转头来考他。
说话间,马车车壁被敲响,林淡掀起帘子,露出周维笑嘻嘻的脸:\"林兄,前头安达大人问,今晚是在驿站歇脚,还是赶一程到徐州?
周维爱骑马,这一路倒成了安达和林淡的传话使。
安达——这位执金卫副指挥使本是奉皇命护卫林淡南下,此刻却俨然成了车队总管。皇上现在根本不放心林淡,要不是林淡抵死不从,皇上只怕要派一支禁卫军来保护他。
第三辆马车内,郡王妃、崔夫人、郭夫人在一起品茶闲谈。
车队行至扬州地界时,早有数骑在官道旁等候。
林如海一身素服,见车队到来立即下马相迎。
“父亲!”林晏跟着姐姐身后叫道。
林如海望着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女儿和又长高了一些的儿子,喉头微哽:\"曦儿和晏儿都长大了\"
林如海的加入,让车队的气氛庄重了几分。
众人都知道,林家此去苏州,是为了贾敏三周年的祭礼。
黄昏时分,车队在驿馆安顿。
周维和江婉泞在院中散步,指着天边初升的星子低语:\"等到了苏州,咱们成婚后,我就按林兄所说去试验。培育出新稻种\"
不远处,林淡与林如海并肩立在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