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办公室里,赵峰正在跟高启盛商量“农资溯源小程序”的推广——想让周边几个村也用上,帮更多村民避坑。听见敲门声,抬头看见李淑芬走进来,脸上带着点急色,知道肯定有事。
“淑芬,咋了?”赵峰放下手里的笔记本,给她倒了杯凉茶。
李淑芬接过杯子,喝了一口,才把槐树下的事一五一十地说出来:“王强背地里散布谣言,说咱合作社想卖农资,故意整他,老郑还跟着起哄,说怕咱垄断,村民们都有点顾虑,我想着今晚开个院坝会,让大家当面问,你看行不行?”
赵峰听完,没生气,反而笑了:“开院坝会好,村民有顾虑,说明他们在乎合作社,也在乎自己的利益,咱就得当面解释清楚,不能让谣言隔在咱和村民之间。”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晒麦场——村民们还在晒麦,偶尔传来笑声,心里更觉得得把这事处理好:“你去通知村民,就说今晚七点,合作社院子开院坝会,让大家都来;我让小王他们把桌子搬出来,再烧点开水,让大家来了有地方坐,有茶喝。”
“我这就去!”李淑芬放下杯子,转身就往外走,脚步比来时轻快多了。
高启盛在旁边笑着说:“没想到王强还会来这一套,不过也好,开院坝会正好能跟村民说说小程序的事,再讲讲合作社以后的打算,让大家更放心。”
“对。”赵峰点头,“今晚不仅要解释谣言的事,还得跟村民说清楚——合作社永远不会做‘垄断’的事,以后要是帮大家代购农资,只会找正规厂家,价格公开透明,让大家自己选,绝不会强迫。”
他拿起手机,给王建国打了个电话,让他晚上也来院坝会:“老王,你也来,跟村民说说假化肥的危害,再说说以后怎么辨别农资,让大家心里有底。”
挂了电话,赵峰看着桌上的“农资溯源小程序”界面,心里很清楚——乡村里的信任,不是靠说出来的,是靠做出来的,也是靠沟通出来的。今晚的院坝会,不仅是为了澄清谣言,更是为了让合作社和村民的心贴得更近,让大家知道,合作社永远是为村民着想的。
傍晚的时候,合作社院子里已经摆好了桌子和板凳,小王他们还在院子角落支起了炉子,烧着开水,茶香飘在院子里。村民们陆陆续续来了,有的搬着小板凳,有的带着孩子,老郑也来了,蹲在院子边上,没说话,却也没走——他也想听听赵总的说法,想知道合作社到底是不是真的为村民好。
赵峰站在院子中间,看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心里很踏实——今晚,他要跟村民们好好聊聊,把话说开,把心拉近,让谣言烟消云散,让信任留在每个人心里。第 17章:院坝会上的“真心话”
合作社的院子里,两盏路灯亮着暖黄的光,把地面照得透亮。村民们从家里搬来小板凳,围着院子中间的空地支成一圈,有的还带着蒲扇,偶尔扇两下,赶走傍晚的蚊子。张大爷坐在最前排,手里攥着白天学过的老年机,时不时摸两下;刘婶抱着刚满周岁的孙子,孩子靠在她怀里,睁着眼睛看路灯;老郑则坐在外圈的石头上,烟已经灭了,却还捏在手里,眼神有点不自在。
李淑芬拿着个硬壳笔记本,坐在赵峰旁边,笔尖搭在纸上,随时准备记录。王建国和高启盛也来了,站在院子角落,偶尔跟旁边的村民小声聊两句。最显眼的是王强,他站在路灯照不太到的角落,头低着,双手背在身后,像个做错事的孩子——是赵峰让李淑芬请他来的,说“有话当面说,有错当面认”。
“人差不多都到齐了,咱开会吧。”赵峰清了清嗓子,声音不高,却让院子里的议论声渐渐停了下来,“今天请大家来,一是想跟大家澄清下谣言,二是想听听大家的心里话,关于农资、关于合作社,有啥疑问、啥想法,都能说,别憋着。”
话刚说完,外圈的老郑就动了动。他犹豫了一下,还是站起身,手指了指地面,语气有点生硬却很直白:“赵总,那我就直说了——大家担心合作社搞农资垄断,现在帮着查假货,是为了以后自己卖农资,到时候价格由你们定,咱想买便宜的、想买别的牌子,都没地儿去,种地成本不就高了?”
老郑的话刚落,就有村民跟着点头:“是啊赵总,咱就怕这个!”“要是能自己选,谁也不想被‘管着’买农资。”
赵峰没急着反驳,反而笑了,他往前凑了凑,看着大家:“老郑这话问得实在,大家的顾虑也实在,我理解。我跟大家保证——合作社这辈子都不会自己卖农资,更不会搞垄断。”
他顿了顿,伸手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是早上跟高启盛一起画的“集体采购流程图”,递到前排的张大爷手里,让大家传着看:“咱想搞的是‘集体采购’——大家把要的农资(种子、化肥、农药)报给李淑芬,合作社汇总后,去正规厂家批量进货,批量买能压低价,比大家自己去镇上买便宜;而且进货前,王师傅会先检测,保证是真货;最后算下来,要是有差价结余,一分钱都不分给合作社,全按每户的采购量分给大家,相当于大家一起‘赚’了厂家的批发价。”
张大爷拿着流程图,眯着眼睛看,旁边的刘婶凑过去,两人一起念:“村民报需求→合作社找厂家→王师傅检测→批量进货→按户分货→结余分钱”念完,张大爷抬头笑了:“这么说,合作社就是帮咱‘凑单’买农资?还不赚差价?”
“对!”赵峰点头,语气肯定,“合作社是大家的,不是我赵峰一个人的,不会拿大家的利益赚钱。以后大家要是不想参加集体采购,想自己去镇上买,也完全可以,没人拦着,选择权在大家手里。”
院子里安静了些,村民们互相看了看,议论声变小了,多了点点头的动作。
这时,前排的老刘突然站起来。他是村里的老农户,种了四十多年地,前年在王强店里买过玉米种,产量很高,当时还跟人夸过王强。这会儿他转过身,看着角落的王强,语气有点恨铁不成钢:“王老板,我得问你——前年我在你那买的种子,确实好,产量高,今年你咋就敢卖假货?你知道老周家的玉米苗稀成啥样吗?你这是坑乡亲们的血汗钱啊!”
王强的头埋得更低了,脸慢慢红到了脖子根。他抬起头,声音有点发颤:“刘叔,我错了今年批发商说这批化肥便宜,能多赚点,我没多想,也没检测,就进了货,想着能多赚点钱给孩子交学费,没想到是假货”
他往前走了两步,站到路灯下,对着村民们鞠了个躬:“我对不起大家,特别是老周,我已经退了钱、赔了损失,以后再也不敢卖没检测的农资了。赵总说搞集体采购,我也想加入——我有货车,能帮大家运农资,不要运费,就想赚点辛苦钱,也想给大家赔个罪,让大家再信我一次”
王强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要听不见,他的眼睛红了,却没掉眼泪——是愧疚,也是后悔。
院子里静了几秒,然后有人小声说:“王老板要是真改了,帮着运农资也挺好,省得大家自己拉。”“是啊,谁还没犯过错,改了就好。”
老刘看着王强,叹了口气:“你早这么想,也不会出这事。以后要是帮着运农资,可得把好关,别再让假货混进来。”
王强赶紧点头:“我肯定把关!以后合作社进的农资,我帮着运,运到村里先让王师傅检测,没问题再分给大家!”
“那我同意集体采购!”
后排的老周突然举手,声音很响亮。他站起来,看着大家:“我去年自己去镇上买化肥,贵了不说,还差点买着陈货;今年买着假货,差点毁了地。集体采购又便宜又能保证真货,还能自己选,我为啥不同意?以后我家的农资,就报给合作社!”
有了老周带头,村民们纷纷响应:“我也同意!”“算我家一个!”“以后再也不用怕买着假货了!”
院子里的气氛一下子松了,之前的顾虑、紧张全没了,取而代之的是热闹的讨论声:“张大爷,你家明年种啥玉米?咱一起报需求!”“刘婶,你家的农药要不要跟我家一起买?”
李淑芬拿着笔记本,笑得眼睛都眯了,她快速记录着:“老周家:玉米种 5亩、化肥 10袋;张大爷家:小麦种 3亩、农药 2瓶;刘婶家:”
王建国和高启盛站在角落,也笑了。高启盛小声对王建国说:“你看,还是当面说开好,比咱解释一百句都管用。”王建国点头:“以后检测农资的活,我包了,保证不让假货进村里。”
赵峰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暖暖的。路灯的光洒在村民们脸上,每个人的笑容都很真切,没有了之前的猜忌、顾虑,只有掏心窝子的信任。他知道,这场院坝会开对了——乡村里的信任,从来不是靠“保证”换来的,是靠“真心话”、靠“实在事”一点点攒起来的。
“大家别着急报需求,明天我会挨家挨户登记,今天先散会,天晚了,大家早点回家,路上慢点。”赵峰笑着说。
村民们慢慢散去,有的还在跟李淑芬说自家的需求,有的跟王强说“以后运农资可得准时”。王强站在院子里,帮着李淑芬收拾板凳,脸上有了点笑容——他知道,自己终于有机会弥补过错了。
赵峰看着最后一个村民走出合作社大门,转身对李淑芬、王建国、高启盛说:“明天开始,咱就忙集体采购的事,先找几家正规厂家,对比下价格和质量,争取让大家买到最划算的农资。”
“好!”三人同时应声。
院子里的路灯还亮着,暖黄的光映在地上,像撒了一层金子。晚风拂过,带着麦秸秆的清香,也带着村民们的笑声,飘在合作社的上空——这场关于“真心话”的院坝会,不仅澄清了谣言,更让合作社和村民的心,贴得更近了。
第 18章:集体采购的“章程”
合作社办公室的桌子被擦得发亮,上面摊着几张皱巴巴的草稿纸,画满了歪歪扭扭的线条——是赵峰和李淑芬昨天晚上草拟的“集体采购章程”初稿,旁边还放着几个喝剩的搪瓷杯,杯底留着点茶渍,透着股“商量事”的烟火气。
赵峰坐在主位,旁边是李淑芬,手里攥着支钢笔,笔记本摊开在腿上;对面坐着 5个村民代表:老周(刚经历假货风波,最上心)、老刘(老农户,懂农资)、张大爷(代表老年村民)、王嫂(家里种着 8亩地,常买农资)、老郑(之前有顾虑,现在想参与)。每个人面前都放着一张初稿,有的还拿着铅笔,在上面画着圈。
“咱今天把章程定下来,以后集体采购就按规矩来,大家都放心。”赵峰把初稿往中间推了推,“昨天我和淑芬写的初稿,有四条核心:一是每户报需求,二是合作社找厂家,三是检测合格再付款,四是运费平摊。大家看看,有啥要补充的,尽管说。”
李淑芬接过话,拿着初稿念了一遍,声音清晰:“第一条,每月 15号前,大家把下个月要的农资(种子、化肥、农药)报给我,要写清楚品种、数量,我汇总后给大家看,没意见再往下走;第二条,合作社找 3家以上正规厂家,对比价格和质量,优先选大家用过、口碑好的;第三条,厂家送样后,王师傅先在实验室检测,合格了再签合同付款,不合格就换厂家;第四条,农资运到村里的运费,按每户采购量分摊,比如买 10袋化肥的,比买 5袋的多摊一半。”
念完,李淑芬抬头看大家:“这四条,大家觉得咋样?”
“我有个补充!”老周先开口,他手里拿着初稿,手指点在第二条上,“找厂家得选咱信得过的,最好是以前用过的,比如去年合作社帮咱代购化肥的那个‘清河县农业物资厂’,质量就好,价格也公道,别找那些没听过的小厂家,万一再出问题咋办?”
老刘跟着点头:“老周说得对!咱种地的,就认‘熟脸’厂家,用过的心里有底。还有,检测的时候,能不能让咱村民代表也去看看?不是信不过王师傅,是大家一起看着,更踏实。”
“可以!”赵峰立刻应下来,让李淑芬在笔记本上记:“补充:优先选择村民用过的口碑厂家;检测时邀请 2名村民代表在场监督。”
张大爷眯着眼睛,凑到初稿前看了半天,小声问:“要是报了需求,后来又不想买了,咋办?会不会影响其他人?”
这个问题问得实在,王嫂也跟着点头:“是啊,比如我报了 10袋化肥,后来孩子说要回家帮忙,能自己种,用不了这么多,想退 5袋,行不行?”
赵峰想了想,跟大家商量:“要不加一条‘需求变更期’——报需求后 3天内,能改能退,超过 3天就不能改了,不然厂家那边不好备货,容易浪费。大家觉得咋样?”
“行!3天够了,报需求前咱肯定会想清楚。”王嫂笑着说,张大爷也点了点头,放心了。
正说着,办公室门被推开,高启盛抱着一摞文件走进来,额头上有点汗——他早上七点就去查农资厂家的资质,跑了县农业局的官网,还联系了几家口碑好的厂家,要来了最新的“生产许可证”和“检测报告”。
“赵哥,村民代表都在啊?正好,我把厂家资料打印出来了。”高启盛把文件分发给每个人,“这是‘清河县农业物资厂’的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到 2027年;这是他们今年的化肥检测报告,碳铵含量 65,符合国家标准;还有邻县的‘绿源种子厂’,他们的玉米种去年在咱村种过,产量高,这是他们的种子检疫报告。”
老刘接过文件,从口袋里掏出个放大镜,仔细看生产许可证上的编号:“没错,这编号能在农业局官网上查到,是正规厂家。”老周也跟着看检测报告,看到“合格”两个字,脸上露出了笑。
王建国也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个小瓶子,里面装着点化肥样品:“这是我昨天从‘清河县农业物资厂’要的样品,检测过了,碳铵含量够,没掺杂质。以后每次采购的农资,我都先在实验室检测,合格了再分给大家,要是检测出问题,咱立刻换厂家,绝不让假货进村里。”
他把样品递给老周,老周捏了点放在手里搓了搓,又闻了闻,点头道:“这化肥好,跟去年的一样,没掺假。”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章程的细节越补越全——加了“厂家资质公示”(每次采购前,把厂家资料贴在村口)、“费用公开”(每次采购的价格、运费、结余,都在合作社门口公示)、“异议处理”(有意见的村民,可找 5个代表一起商量解决)。
最后,李淑芬把补充好的章程重新抄了一遍,工工整整地写在大红纸上,念给大家听了一遍,没人有意见。
“那咱就签字吧!”赵峰拿出钢笔,第一个在章程末尾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递给李淑芬,接着是王建国、高启盛,再然后是 5个村民代表——老周签得最认真,名字写得工工整整;张大爷眼神不好,让李淑芬握着他的手,一起签;老郑签完,长舒了口气,笑着说:“有这章程,以后再也不用怕买农资的事了。”
章程签完,李淑芬把它贴在合作社办公室的墙上,红纸上的黑字格外醒目,像给村民们吃了颗定心丸。
老周看着墙上的章程,心里的石头彻底落了——从买假化肥的焦虑,到现在有了规范的集体采购章程,他觉得种庄稼的底气足了。他笑着对赵峰说:“有这章程,以后种庄稼,心里踏实多了!再也不用愁买着假货,也不用愁买贵了,合作社真是帮了咱大忙。”
赵峰笑了,看着大家:“这章程是大家一起定的,以后也得靠大家一起遵守,一起监督。下个月 15号,咱就开始第一次集体采购,先帮大家买玉米补种的种子,争取让大家早点把玉米种上,把损失补回来。”
“好!”大家异口同声地应着,办公室里的气氛热闹又踏实。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落在墙上的章程上,也落在每个人的笑脸上——这张小小的章程,不仅定了采购的规矩,更定了村民们对合作社的信任,定了乡村里互相帮衬的暖。
第 19章:夏粮的“新面粉”
村里的面粉厂在老槐树下,是间矮矮的砖房,门楣上挂着块褪色的木牌,写着“清河面粉坊”。清晨的阳光刚爬过房檐,磨面机的“嗡嗡”声就传了出来,混着麦秸秆的清香,飘在村口的空气里——这是夏粮收完后,面粉厂第一次开磨,不少村民都推着自家的麦子来磨新面粉,想尝尝第一口新麦的香。
张大爷推着辆小推车,车上放着两袋烘干好的麦子,袋口扎得紧紧的,却还是漏出点麦糠,沾在车把手上。他走得慢,时不时停下来,用袖子擦额头的汗——虽然天不热,但心里的欢喜让他浑身发暖。这两袋麦子,是抢收时赵峰帮着烘的,一粒没发芽,磨出来的面粉肯定又白又细。
“张大爷,来磨面粉啊?”面粉厂的老周师傅(跟之前买假农资的老周不是同一人)正往磨面机里倒麦子,看见张大爷,笑着打招呼,“你这麦子烘得好,颗粒饱满,磨出来的面粉肯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