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吉林小说网 > 官至省服第三!才知是赵瑞龙亲哥 > 第三百五十二章

第三百五十二章

赵峰没在意外面的议论,只是看着王强把钱递给老周、老吴,又看着他把货架上同款的种子化肥往下搬,心里松了口气——这第一步,总算迈出去了,接下来,还得帮村民补种玉米,把损失补回来。

老周攥着刚退回来的三百块钱,手指都有点抖,他看着赵峰,又看了看手里的铁锅,声音带着感激:“赵总,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这钱恐怕要不回来了。”

“不用谢。”赵峰笑了笑,“这是你应得的。走,咱回去跟其他村民说一声,让他们也来退钱,顺便商量下补种玉米的事。”

三人走出农资店,阳光照在身上,暖烘烘的。老周手里的铁锅轻了不少,老吴攥着退回来的钱,脸上也有了笑意。赵峰回头看了眼“老王农资店”,王强正蹲在门口,把下架的假货往麻袋里装,头埋得很低——有些错,犯了就得认,这是乡村里最朴素的道理,也是最实在的规矩。

第 14章:教老人认“溯源码”

村口的“李记小卖部”前,老槐树枝叶遮了大半阴凉。

水泥台阶上摆着几张竹椅,是小卖部老板娘平时给村民歇脚用的。这会儿台阶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高启盛蹲在中间,膝盖上放着台平板电脑,屏幕亮着,显示着一个蓝白配色的小程序界面——这是他熬了两晚开发的“农资溯源小程序”,图标是个简化的麦穗,下面写着“扫一扫,辨真假”。

周围围了七八个老人,有张大爷、刘婶,还有之前买了假化肥的老吴。大家手里都攥着老年机,有的机壳都磨掉了漆,眼神里满是好奇,又带着点怯意——智能设备对他们来说,总像“隔着层玻璃”,摸不着门道。

“大家看这里。”高启盛点开小程序,屏幕上跳出个绿色的“扫一扫”按钮,“咱买农资的时候,对着包装上的二维码扫一下,就能看见生产厂家、检测报告,还有这袋农资从厂家到店里的流通记录,全透明,假不了。”

他拿起旁边一袋真化肥(合作社从正规厂家订的),对准包装上的二维码,“嘀”的一声,屏幕立刻跳出页面:“生产厂家:清河县农业物资厂;检测日期:2025年 5月 10日;合格证书编号:qhnz20250510”

刘婶凑得最近,眼睛眯成一条缝:“小高,这字太小,我眼神不好,看不清楚咋办?”

“婶子您别急。”高启盛点了下屏幕右上角的“老年模式”按钮,字体瞬间变大,还弹出个语音提示:“已切换老年模式,点击可听内容播报。”他点了下“检测报告”,手机里立刻传出清晰的女声:“本产品经检测,碳铵含量 65,符合国家标准 gb/t 3559-2021”

老人们都笑了,张大爷凑上前,指了指自己手里的老年机:“小高,咱这老手机,也能装这程序不?我这手机就会打电话、发短信,别的啥也不会。”

“能!”赵峰从包里掏出几部老年机,都是之前帮村民下载好小程序的,“我已经把程序装好了,还调成了老年模式,大字体、有语音,跟用手机拍照一样简单。”

他把一部老年机递给张大爷,蹲在老人身边,手把手教:“大爷,你先按这个绿色的键——对,就是写着‘溯源’的这个,打开程序;然后点这个‘扫一扫’,把手机镜头对着农资袋上的码,别晃,等它‘嘀’一声就行。”

张大爷点点头,手抖着按绿色键,却不小心按到了旁边的“设置”,屏幕跳出一串英文,老人慌了,赶紧摆手:“哎呀,按错了按错了!这玩意儿太复杂,我还是认包装算了,以前看袋子上的字,也没买错过”

“别急,咱慢慢来。”赵峰没拿过手机,而是握着张大爷的手,重新按回绿色键,“您看,这绿色键就像咱种麦子的垄,找准了就没错。再点‘扫一扫’,你看镜头里的码,跟你平时拍孙子照片一样,把码放在中间就行。”

张大爷跟着赵峰的手,慢慢操作。第一次扫的时候,手机晃得厉害,没扫出来;第二次,他深吸一口气,手稳了点,“嘀”的一声,屏幕跳出了农资信息,语音提示也响了起来:“检测合格,可放心使用。”

“哎!真出来了!”张大爷眼睛一下子亮了,像个孩子似的举着手机,给旁边的刘婶看,“你看你看,扫出来了!还说合格,以后买化肥,我先扫扫,再也不怕买着假货了!”

刘婶凑过来看,笑着说:“老张,你这脑子还挺好使,我也得学学,以后让我家老头子也扫扫。”

高启盛看着老人们的样子,也笑了,他指着小程序里的一个红色按钮:“大家看这个‘反馈’键,要是扫出来不合格,或者买了农资有问题,点这个键,写几句话,或者拍张照片,我就能收到消息,合作社会第一时间帮大家解决。”

“还能反馈?这可太方便了!”老吴赶紧拿出自己的老年机,学着扫了一下,“以后再遇到王老板那样的,咱不用吵架,直接反馈给合作社,有证据!”

这时,李淑芬拎着个浆糊桶,拿着几张红纸条走过来。纸条上是她用毛笔写的“小程序使用口诀”,字又大又工整:“绿键开,扫扫码,真货假货全知道;有问题,点反馈,合作社里来帮忙。”

“来来来,我把这个贴在小卖部墙上,大家忘了咋操作,就来看看口诀。”李淑芬踩着凳子,把红纸条贴在小卖部的窗户上,阳光照在红纸上,字格外醒目。

小卖部老板娘端着一瓢凉茶出来,给大家倒上:“你们合作社真是为咱村民着想,以前买农资怕假货,现在有了这小程序,还有口诀,咱心里踏实多了。”

老人们喝着凉茶,围着老年机,互相教着怎么扫码。张大爷教刘婶按绿色键,老吴教旁边的李大爷怎么点反馈,高启盛和赵峰在旁边看着,时不时帮着调整下手机设置。

夕阳透过槐树叶,洒在台阶上,留下斑驳的影子。老人们的笑声、手机的语音提示声、李淑芬念口诀的声音混在一起,在村口飘着,像一首热闹又安心的歌。

赵峰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暖暖的——技术不是用来“炫技”的,而是要像这样,变成老人能学会的口诀、能按对的按键,变成解决村民实际问题的工具。他想起之前的假化肥事件,要是早有这个小程序,老周就不会白受委屈,现在有了它,村民们买农资,终于能放心了。

“赵总,你看这样行不行?”高启盛凑过来,小声说,“下次合作社代购农资,我把二维码印在袋子上,再给每户发张口诀纸条,保证大家都会用。”

“好。”赵峰点头,“再找几个年轻的村民,教家里的老人用,让大家都能学会,都能用上。”

老人们还在讨论着小程序,张大爷举着手机,说要回家给孙子看看:“让我孙子也知道,爷爷会用智能手机扫码辨真假了!”

看着老人们开心的样子,赵峰知道,这小小的溯源码,不仅能辨农资的真假,更能让村民们心里的“踏实”,变得真真切切。

第 15章:区块链里的“假货链”

合作社办公室的窗开着,上午的阳光斜斜地照在电脑屏幕上,高启盛用手挡了挡光,鼠标在屏幕上点了两下,调出一个带着节点图谱的界面——这是他用区块链系统搭建的“农资流通追踪链”,每个节点都闪着淡蓝色的光,像串在绳子上的珠子。

“李科长,您看这里。”高启盛指着最靠近清河的一个节点,旁边标着“老王农资店(王强)”,“这是王强的进货记录,上礼拜三,他从邻市的‘昌盛农资批发商’进了 50袋化肥,每袋 50斤,付款记录、物流单号都在上面,区块链存证,改不了。”

农业局的李科长(40多岁,穿深蓝色制服,手里攥着个笔记本)凑到屏幕前,手指点了点“昌盛农资批发商”的节点,界面立刻弹出一串信息:“工商登记地址:邻市开发区 3号院;联系人:张磊;无生产许可证编号,近半年有 3次消费者投诉记录——都是关于化肥含量不足。”

“也就是说,这批化肥是‘三无产品’?”李科长皱着眉,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很轻,却透着严肃。

“对。”高启盛又点开一个子节点,调出王强和昌盛批发商的聊天记录截图(已通过区块链加密保存),“您看,昌盛批发商明确跟王强说‘这批化肥成本低,能多赚点,别查太细’,王强明知有问题还进,就是故意坑村民。”

赵峰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之前的化肥检测报告,补充道:“我们实验室检测过,这批化肥滑石粉含量 60,碳铵只有 28,根本达不到国家标准,种庄稼不仅没用,还会板结土地,影响下一季收成。”

李科长合上笔记本,抬头看向赵峰,语气很肯定:“有了这区块链记录,证据就扎实了——物流、付款、聊天记录全链可查,还不可篡改,比单纯的检测报告更有说服力。我现在就联系邻市农业局,让他们配合查封昌盛批发商的仓库,同时派人去王强的农资店,让他把剩下的假货全部下架,给村民退钱赔偿。”

“还有个事得麻烦李科长。”赵峰递过一张名单,上面记着 12户买了假化肥的村民信息,“这些村民不仅花了冤枉钱,玉米苗也受了影响,王强除了退农资款,还得赔偿每亩地的种子损失——按今年的玉米种价格,每亩大概 150块,12户总共 23亩地,得让他一次性赔清。”

李科长接过名单,扫了一眼,点头道:“没问题,这是他该承担的责任。要是他不配合,我们就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处罚,不仅要罚款,还得吊销他的农资经营许可证,让他以后再也不能做农资生意。”

高启盛在旁边补充:“我已经把区块链记录导出成 pdf,发您邮箱了,里面还有节点哈希值,随时能在区块链平台上验证,保证没问题。”

“好。”李科长掏出手机,当场拨通了邻市农业局的电话,语气严肃地说明情况:“对,昌盛农资批发商,地址在开发区 3号院,涉嫌销售三无化肥,你们尽快派人查封仓库,查扣所有库存,我们这边也会同步行动。”

挂了电话,李科长又给手下打了电话,安排去王强农资店的事,才对赵峰和高启盛说:“你们放心,今天之内肯定有结果,绝不让村民白受委屈。”

送走李科长,高启盛又对着屏幕看了看,笑着说:“以前总觉得区块链是高大上的技术,没想到这次用来查假货这么管用,比跟王强吵架有用多了。”

“技术就是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赵峰端起桌上的凉茶,喝了一口,“以前村民买了假货,要么认栽,要么跟商家吵架,没证据没底气,现在有了区块链,谁也赖不掉,这就是技术给村民的‘撑腰杆’。”

两人正说着,赵峰的手机响了,是王强打来的。

电话接通,王强的声音带着点慌乱:“赵总,我我知道错了,农业局的人刚才去店里了,让我下架假货,我已经全搬仓库了,退钱赔偿的事,我也同意,您能不能跟李科长说说,别吊销我的许可证?我以后再也不敢卖假货了,一定进正规农资”

赵峰看了眼高启盛,对着电话说:“王强,退钱赔偿是你该做的,能不能保住许可证,要看你后续的表现——你得先把 12户村民的钱和赔偿款一次性付清,再配合农业局调查昌盛批发商的情况,如实交代进货渠道,要是态度好,或许还有商量的余地。”

“好好好!我一定配合!”王强连忙答应,“我现在就去银行取钱,下午就给村民退钱,您把村民的联系方式发我,我挨家挨户送过去,顺便道歉!”

挂了电话,高启盛笑着说:“看来他是真怕了,以前还嘴硬,现在有了证据,立刻就软了。”

“他不是怕我们,是怕法律,怕证据。”赵峰拿出手机,把村民的联系方式发给王强,又在村民群里发了条消息,告诉大家王强会退钱赔偿,让大家在家等消息。

下午三点多,村民老周先给赵峰打了电话,声音里满是激动:“赵总,王强来退钱了!不仅退了我 320块农资款,还赔了我 750块种子损失(老周家 5亩地),还跟我道歉了,说以后再也不卖假货了!”

没过多久,其他村民也陆续发来消息,说王强已经上门退钱赔偿,态度很诚恳,有的还拍了王强搬假货的照片,发在群里——照片里,王强正把货架上的假化肥往车上搬,农业局的工作人员在旁边监督,场面很严肃。

高启盛刷着村民群里的消息,笑着说:“搞定了!昌盛批发商那边也传来消息,仓库被查封了,查出了 200多袋三无化肥,还顺藤摸瓜找到了生产窝点,算是彻底端了这个假货链条。”

赵峰看着群里的照片,心里踏实多了——从发现假化肥,到检测取证,再到用区块链固定证据,最后让骗子退钱赔偿,虽然过程有点波折,但结果是好的。他想起老周之前蹲在地里抹眼泪的样子,现在老人应该能安心补种玉米了。

“走,咱去老周家看看,帮他想想补种的事。”赵峰拿起外套,往门外走,“合作社还有些备用的玉米种,给他送点过去,再让王建国帮他看看土地,别因为假化肥影响了下一季。”

高启盛点点头,关掉电脑,跟着赵峰往外走。办公室的阳光还是很暖,屏幕上的区块链节点图谱还亮着,那些淡蓝色的节点,不仅记录了一条假货链,更记录了技术如何为村民撑起一片天——这比任何高大上的概念,都更有意义。

第 16章:谣言里的“合作社”

村口的大槐树下,永远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午后的太阳透过槐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树下摆着几张缺腿的小板凳,几个村民围坐在一起,手里要么攥着把瓜子,要么端着个粗瓷碗,东一句西一句地闲聊。话题从“老周家的玉米补种了没”,慢慢绕到了王强的农资店上——毕竟这两天“假货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谁都想议论两句。

“听说王强的店被农业局查了,假货全被拉走了,还赔了村民不少钱。”蹲在最边上的老刘磕着瓜子,吐着壳,声音不大,却足够让所有人听见。

“该!谁让他卖假货坑人?”旁边的张婶端着碗凉茶,喝了一口,“要不是赵总帮着查,老周他们的损失找谁要去?”

“话是这么说”坐在小板凳上的老陈却叹了口气,压低声音,“我昨天去镇上买盐,路过王强的店,听见他跟人说,合作社是故意找他的茬——说合作社想自己卖农资,怕他抢生意,才借着假货的事整他,以后咱买农资,就得听合作社的,价格还不知道涨多少呢。”

这话一出,树下瞬间安静了。

有人皱起了眉,有人互相看了看,还有人小声附和:“可不是嘛,以前也没听说合作社管农资的事,这次突然这么积极,说不定真有想法”“要是合作社垄断了,咱想买便宜点的农资都没地儿去了。”

“这话可不能乱传!”

一个清亮的声音插了进来,李淑芬拎着个菜篮子从菜园回来,篮子里装着刚摘的青菜,叶子上还沾着露水。她刚才路过,正好听见老陈的话,脚步立刻停了下来,走到槐树下,把菜篮子放在旁边的石头上。

“合作社要是想卖农资,早就卖了,犯不着找王强的茬。”李淑芬看着老陈,语气平和却很坚定,“去年冬天,村里买化肥难,有人提议让合作社代购,赵总还说‘合作社不赚村民的差价’,最后联系了正规厂家,比镇上还便宜五块钱一袋,你们忘了?”

老陈摸了摸头,有点不好意思:“我也是听王强说的,没多想”

“王强说的你就信?”没等老陈说完,一个声音突然冒了出来。众人回头,是老郑——他是王强的远房亲戚,平时不怎么说话,这会儿却蹲在槐树根上,手里夹着根烟,眼神带着点不服。

“谁知道合作社是不是装的?”老郑吸了口烟,烟圈飘在槐树下,“现在帮着查假货,赚了好名声,以后真要是卖农资,咱能不买吗?到时候垄断了市场,价格还不是他们说了算?咱农民能有啥办法?”

这话戳中了不少村民的顾虑,有人跟着点头:“老郑说得也有道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要是合作社真涨价,咱种地的成本又高了。”

李淑芬没跟老郑吵,她知道这会儿争辩没用,村民心里有顾虑,得把话说开才行。她看着围过来的村民,清了清嗓子:“大家有顾虑是应该的,我也理解。这样吧,今晚咱在合作社院子开院坝会,把赵总、王师傅、小高都叫来,大家有啥疑问,当面跟赵总说,他肯定给大家一个说法,咱把话都摆到明面上,别让谣言传得越来越邪乎。”

老郑愣了一下,没料到李淑芬会这么说,他捏着烟,没再反驳——开院坝会当面问,总比背地里猜要好。

其他村民也纷纷点头:“开院坝会好,有啥话当面说清楚,省得心里犯嘀咕。”“对,赵总说话实在,肯定不会骗咱。”

李淑芬见大家同意,心里松了口气,她拎起菜篮子:“那我先去跟赵总说一声,让合作社的小伙子们把院子收拾收拾,晚上大家早点来,别迟到。”

说着,她快步往合作社走,菜篮子里的青菜晃悠着,叶子上的露水顺着篮子边滴下来,在地上留下小小的湿痕——谣言这东西,就像地里的杂草,不及时除,就会越长越多,得赶紧跟赵总商量,把院坝会开好,让村民们踏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