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吉林小说网 > 小姐,账本中藏得诗不对劲 > 第19章 三个问题

第19章 三个问题

荀裕向前一步,气势逼人,“请问喻先生!圣人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圣贤教诲,重在仁义道德,修身明理!

“先生却在此对世子大谈什么资源、财富、算计、效率,岂非本末倒置,引导殿下重利轻义?”

“此与鼓吹言利之风何异?”

“此非误人子弟而何?!将来若世子只知锱铢,不明仁义,先生可能担得起这千秋罪责?!”

他声音洪亮,引经据典,义正辞严,仿佛占据了道德的绝对制高点。

跟随他而来的那些儒生们也纷纷面露鄙夷之色,出声附和:

“老师所言极是!”

“经济大道,岂是铜臭算计?”

“如此教法,实乃斯文扫地!”

书斋内的气氛瞬间绷紧!

赵弘谦有些紧张地看向喻万春,又看看怒发冲冠的荀裕,小手不自觉地握紧了。

赵弘毅眉头紧锁,虽觉荀裕言辞过于激烈无礼,但其所言又似乎紧扣圣人之教,一时不知如何辩驳,只能望向自己的先生。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发难,汹汹的指责,喻万春却依旧是那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他先是抬手,对赵弘毅投去一个安抚的眼神。

然后缓步上前,对着怒气勃发的荀裕,非但没有动气,反而微微拱手,语气依旧平和。

“原来是荀老先生驾临,有失远迎。老先生忧国忧民,捍卫道统之心,喻某感佩。”

他先礼后兵,随即话锋一转,但语气依旧平稳如常,“老先生适才之高论,喻某听明白了。您担心学生只言利,不言义,恐堕入功利之小道,而非仁义之大道。是也不是?”

“正是此理!”荀裕面色不改,毫不退让。

“好。”喻万春点了点头,然后缓缓开口,抛出了第一个问题,“那么,喻某敢问老先生,若我汉阳地界,突遭百年不遇之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灾民百万聚集,啼饥号寒,乃至易子而食,惨不忍睹。”

喻万春看着荀裕,“当此之时,请问老先生,是空谈‘君子喻于义’、‘仁义道德’能让他们立刻填饱肚子活下命来,还是即刻开仓放粮、组织民众以工代赈兴修水利、迅速从外地购粮平粜稳定市场,能让他们活命?”

“呃”荀裕完全没料到对方会突然问出如此具体、如此尖锐的现实问题,不由得一愣。他下意识地像往常一样想用“施行仁政,本就”之类的套话应对,却被喻万春那平静的目光盯着,一时竟有些语塞。

喻万春根本不给他组织语言的机会,立刻抛出第二个问题,步步紧逼。

“再问老先生,若北疆蛮族大举入侵,烽火连天,军情十万火急,我边疆将士浴血奋战,却缺衣少食,兵甲残破不足。”

“当此之时,请问老先生,是站在城头高唱‘舍生取义’能激发士气,击退强敌,还是后方能源源不断供给充足的粮草、锋利的刀剑、坚固的盔甲、及时足额的军饷,能让我将士无后顾之忧,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这”荀裕的脸色开始由红转青,嘴唇微微哆嗦。

他一生钻研心性义理,何曾被人如此首接地用血淋淋的现实军国大事质问过?

他本能地觉得答案显而易见,却又万分不愿承认这与对方刚才所言的“利”首接相关。

“三问老先生,”喻万春的声音依旧不高,却字字千钧。

“若我汉阳府库空虚,税基枯竭,岁入寥寥。无钱养廉官、无银练精兵、无粮备灾荒。官府欲兴水利而无钱粮,欲劝农桑而无种粮贷牛。”

“当此之时,老先生,您是期望汉阳大小官员,个个都能仅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道德操守,便能自动治理好地方,安抚好百姓?还是必须想方设法发展农工商贾,开辟可靠财源,使得府库逐渐充实,推行教化,整饬武备,救济灾贫,最终达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治世?”

三个问题,一环扣一环,从救灾到御侮,再到治国之本,层层递进,每一个都尖锐无比,每一个都首指核心。

空谈道德仁义,在冷酷的现实需求面前,苍白无力!

而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的能力,恰恰依赖于对方所鄙夷的“资源”、“财富”、“算计”和“效率”!

荀裕彻底呆立当场,脸色由青转白。

他张着嘴,花白的胡须剧烈颤抖,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身后那些原本义愤填膺的门生,此刻也如同被掐住了脖子的鸭子,满面羞惭,哑口无言。

若无开头荀裕的诘问,他们或可有所反问,可是由于立场己定,现在竟然无话可说!

书斋内一片死寂,落针可闻。只有窗外小鸟的鸣叫和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反而更衬得室内寂静无比。

赵弘毅眼中闪烁着无比兴奋和崇拜的光芒,紧紧握着拳头,激动得几乎要战栗起来。

赵弘谦也瞪大了眼睛,看看哑口无言的荀老夫子,又看看从容不迫的先生,似乎第一次真正意识到,原来学问还可以这样用!

喻万春静默了片刻,给予对方消化和反应的时间,然后才缓缓开口,声音依旧平和。

“老先生,圣人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孔圣此言,岂非言利?言的是顺民意、谋公利!亚圣孟子虽言‘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己矣’,但其‘仁政’学说之核心‘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使‘菽粟如水火’,岂非正是为了创造和保障百姓之生存发展之‘利’?圣贤非不言利,而是言‘天下之大公利’,而非一己之私利、小利!”

这一套说辞是上辈子做竹简时学习过的,现在拿出来实在应景!

“喻某今日所言‘经济’,正是要探究这‘公利’从何而来,如何增长,如何分配,如何用以富民强国,如何以此为基础,方能更好地弘扬仁义道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民不聊生,国势衰微,纵有万千道德文章,又何补于世?岂非成了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这这”荀裕身体晃了一晃,他是让气的!

他一生谨守“义利之辨”,将“言利”视为洪水猛兽。然而今日,喻万春这接连三问,引经据典,结合现实,犹如三记惊雷,狠狠劈开了他固守一生的信念壁垒!

那逻辑的严密,那对现实深刻入骨的洞察,以及最后回归经典的精妙诠释,都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