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吉林小说网 > 重生:校花真是我女朋友 > 第421章 我倒是还好的

第421章 我倒是还好的

进入学院楼,周屿来到了505办公室,敲了敲门。

先前找华晓清帮忙协调教务系统用户授权的时候,老小子不是随口提了一嘴:“要是科研课题上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找我。”

结果,这小华同志昨天还真给他打电话了。

说他同门、做分布式计算方向的陈志恒教授,有个 863课题正卡在瓶颈上,恰逢职称评审的关键时期。

进度再动不了,连材料都写不出来,现在已经到了黔驴技穷、病急乱投医的程度。

老小子一听,还真就乐了。

分布式计算从七十年代的 arpa,到九十年代的 pi,再到这几年 google的三大系统论文……每隔十年都在换一个世界。

而 2010年之后,随着云计算、数据中心和多核架构全面崛起,分布式任务调度更是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好巧不巧的是,这一块他还真算个专家。

这些对别人是科研难题,对他来说,某种意义上是“老熟人”了。

说句不要脸的:

如果别人是被“病急乱投医”找到这儿,那他就是“正好是对症下药那位医生”。

“请进。”

周屿推门而入,点头问好:

“老师您好,我是华老师班上的周屿。”

陈志恒看着眼前这张明显还带着少年气的脸,眉头轻轻皱了一下。

很多时候,相亲时候媒人把什么人介绍给你,代表了他觉得你是什么层次。

学术圈的人才推荐,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他提前看过周屿的履历。

最亮眼的头衔是省状元。

但科研空白,竞赛空白,项目空白。

一个还在军训的大一新生,hello world搞不好都不会写哟。

甚至他当时还真怀疑过:

“老华把这么个人介绍过来,是想羞辱我吗?”

但现在的处境是:课题卡在瓶颈上,职称评审压在头顶

——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周屿同学,你也简单介绍一下你自己吧。”

其实来之前,他早就把对方的主页、论文、课题、项目全翻了一遍。

自我介绍完,周屿顺手柄话题往科研方向轻轻一带。

这种套路,陈志恒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

“老师,我特别崇拜您的研究方向。”

“您的论文我都看了,每篇都受益匪浅。”

“尤其是那篇文章,让我壑然开朗。”

“我觉得您是真正把工程和科研结合得最好的学者。”

“我以后也想投身高性能计算,推动我国科技腾飞!”

“陈老师,我的理想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能跟着您做科研搞学问,一定会是我人生最大的幸运!”

——听腻了,也听累了。

聊来聊去都是皮毛,浪费时间。

尽管如此,他还是按流程问出那句礼貌性的皮毛问题:

“那你觉得这个方向未来会怎么发展?”

他本以为周屿会给一个常规回答——什么“并行化越来越重要”、什么“多核趋势显著”之类的。

谁料。

眼前的毛头小子抬起头,语气平静得象在陈述一个既成事实:

“老师,现在大家确实都在做 pi、做集群调度……但我觉得方向很快就会变。”

陈志恒的眉头明显皱了一下。

嗯?不对劲。

周屿继续,声音不急不缓:

“未来的计算,不会再区分本地、远程、节点、集群——这些边界都会被抽象掉。”

“节点,会被隐藏。机器,会被隐藏。最后剩下的——只有一整片统一的计算资源。”

“换句话说,未来真正的计算机……是一座数据中心。”

陈志恒原本端坐的姿势,不知不觉往前倾了半寸。

而且整个背脊,都挺直了,眼底里是隐藏不住的震惊。

沉默了两秒,才开口,声音低了半度:

“……这几句话,你是从哪儿看的?”

周屿露出了一个憨厚而朴实的微笑:

“老师,这是我看了您的论文,自己思考、总结出来的。”

周屿在陈志恒这里并没有停留太久。

一来,陈志恒马上要开组会;

二来,他竟热情邀请周屿一并参加——可周屿果断拒绝了。

不是别的,他妈的晚上还得回去陪老婆吃饭。

当然,嘴上说的是:

“陈老师,晚上还有很重要的兼职。实在不好意思。”

“周屿同学,那明天……”

“军训结束我就过来。到时候咱们可以具体看看现在的进展和问题。”

“好好好!”

然后陈志恒全程笑眯眯,热情的把人送到了门口,还不够,甚至他妈一路送到了楼下。

和刚来的时候简直两幅嘴脸。

毕竟聊到后来,“面试”的风向其实已经悄悄转了。

最开始还是导师面学生,问得一本正经,甚至有点敷衍。

可到后面……就变成了学生在引导师。

——典型的:讲着讲着,对面坐着的人,从审视你变成了听你讲课。

是的,小陈教授也体验了一下小华书记当初经历的:

“误入开题报告现场”以及“被高三生上了一场学术研讨会”。

不过老小子也不是那种没眼力见的。

说的时候,会不动声色地顺手夸陈志恒一句、抬他一手,搞得对方听着舒服,却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反应过来则又会在心中发出惊叹:此子恐怖如斯!

陈志恒的反应也很微妙——

既被点醒,又被倒逼思考,甚至隐隐有那么一点儿:“我是不是在跟一个大佬讨论?”的错觉。

而事实上——

周屿刚才那几句看似“随口总结”的高屋建瓴式分析,根本不是现有的文献表达过的思想。

那其实来自 google 2009年公开的经典着作《the datacenter as a puter》。

那本书第一次明确提出:

“a datacenter is a warehoe-scale puter”

“the data center t be treated as one assive puter”

这就是后来整个现代云原生体系、包括 wsc理念、kuberes、b、sos的理论基石。

要知道,google将“把数据中心视为一台计算机”年,当时震惊了全世界。

但对于周屿重生前的世界来说,这套理论……都已经是“过时的旧框架”了。

真正前沿的,大概比这思想还要超前十几年。

只是……对 2008年的这个时代来说,有点太过超前,未必能接受。

所以老小子挑了个“刚好的版本”。

09年的理论,不多不少,不会太难理解、接受,还足够震得人头皮发麻。

而 505办公室内。

组会草草结束,陈志恒心思根本没在 ppt上。

散了会,他第一时间掏出手机,给华晓清拨了过去。

电话很快接通。

“老华,你推荐的那个叫周屿的,我今天面了一下。”

华晓清那头语气轻松:“哦?感觉怎么样?我上次招生的时候跟他聊过你的那个研究方向,他那脑袋……我觉得挺有想法的。”

陈志恒沉默半拍,语气却努力保持平静:

“还可以,是个比较机灵的小伙子。”

“是吗?我咋感觉他灵气特别足,还挺有科研天赋的。”

华晓清笑着说,“可能是我这些年重心也不在科研上了,和他聊那些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心有馀而力不足,有种回到以前在老师面前答辩的感觉呢。”

陈志恒:“……”

他抬手扶了扶眼镜。

那种“答辩感”——他今天也体验到了。

心中说的是:“我他妈也是啊!”

但是他嘴上说的是:

“是吗?那我倒是还好的。”

ps:

第二更哈。

今天会加一更,18点左右有第三更。

学术这条线,后面能一笔带过的我就尽量一笔带过。

商业线已经铺了好几条,学术线认真写的话,太容易越写越细。

而且涉及到很多专业术语,读起来也没意思。

说到底,我的初心还是写甜甜的恋爱文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