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比星(kic ):1470光年外的“宇宙调光谜题”
引言:当恒星学会“玩失踪”——开普勒望远镜的“异常警报”
2009年,nasa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升空,肩负着一个“笨拙”却伟大的使命:盯着15万颗恒星,统计它们亮度的微小变化——因为行星凌日会让恒星亮度短暂下降,这是人类发现系外行星的“黄金方法”。然而,四年后,一颗编号为kic 的f型恒星,却给开普勒团队抛出了一个“无法归类”的难题:它的亮度下降没有规律,深度可达22,持续时间从几天到几周不等,完全不像任何已知的行星凌日或其他恒星活动。
这颗位于天鹅座的恒星,从此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塔比星(tabbys star,以发现其异常的天文学家塔比莎·博亚吉安tabetha boyajian命名)。它的光变曲线,像一首“随机的交响乐”:有时突然暗下去,有时慢慢恢复,有时又毫无征兆地再次下降。有人说是彗星群挡住了光,有人说是外星文明建了“戴森球”吸能,甚至有人说它是一颗“正在死亡的恒星”。
在第一篇幅里,我们将从塔比星的“发现之谜”开始,拆解它的基本属性、异常光变的细节,以及科学界为它提出的种种“脑洞”——这些争论,不仅关乎一颗恒星的命运,更触及了人类对系外行星、外星文明乃至恒星物理的认知边界。
一、发现之旅:从“普通恒星”到“宇宙异类”
塔比星的故事,始于开普勒望远镜的“大数据筛查”。
11 开普勒的“视力”:寻找凌日的“微小阴影”
开普勒望远镜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凌日法(transit thod)发现系外行星:当行星从恒星前方经过时,会遮挡约1的恒星亮度(比如木星凌日会让太阳亮度下降1)。为了捕捉这种微小变化,开普勒的d相机精度达到了十万分之一的亮度分辨率——相当于从北京看纽约的一盏路灯,能察觉它的亮度变化。
2009-2013年,开普勒持续观测了kic 。最初,它看起来是一颗普通的f型主序星:温度约6750k(比太阳热一点),质量143倍太阳,半径158倍太阳,距离地球约1470光年(通过视差法测量)。但很快,天文学家发现它的亮度曲线“不对劲”
更诡异的是,这些下降没有固定周期,也没有“恢复后不变”的规律——完全不像行星凌日的“可重复信号”。
12 从“数据异常”到“科学事件”安的论文引爆学界
开普勒团队从未见过如此“不规则”
所有已知的恒星活动模型(比如耀斑、星震)都无法解释22的亮度下降;
更关键的是,这种下降“没有热惯性”——恒星如果自身变暗,需要时间冷却,但塔比星的亮度恢复得很快,像是被“什么东西”挡住了,又突然移开。
13 后续观测:地面望远镜的“证词”
为了验证开普勒的数据,天文学家动用了地面大型望远镜:
凯克望远镜(keck):用高分辨率光谱仪分析塔比星的光谱,发现它的光谱是典型的f型星,没有异常的元素吸收线(比如彗星的冰或尘埃的特征);
斯皮策空间望远镜(spitzer):观测塔比星的红外辐射,发现它的红外亮度与正常f型星一致——如果有大量尘埃遮挡,红外亮度应该升高(尘埃会吸收可见光,再以红外辐射释放),但塔比星没有;
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s capanas):用10米望远镜进行“差分测光”,确认光变曲线的真实性——不是望远镜故障,而是恒星本身的亮度变化。
二、塔比星的“身份档案”:一颗“普通”却“异常”
要理解塔比星的异常,首先要明确它的“基本属性”——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恒星?
21 基本参数:f型主序星的“标准配置”
塔比星(kic )的核心参数,来自开普勒和后续观测的综合:
光谱类型:f3v(f型主序星,v表示主序阶段);
年龄:约3亿年(比太阳年轻,太阳46亿年);
22 “普通”中的“不普通”:为什么是它?
塔比星的“普通”,在于它的光谱、质量、年龄都与太阳系外的“常见恒星”一致;但它的“不普通”,恰恰源于这种“普通”——没有任何已知的机制,能让一颗普通f型星产生如此不规则的光变。
对比其他“异常恒星”
变星:比如造父变星,亮度变化有严格周期(几天到几个月),且深度固定(10-100);
耀星:比如太阳,耀斑会导致亮度突然上升(而非下降),且持续时间短(几分钟到几小时);
食双星:两颗恒星互相遮挡,亮度变化有固定周期(几小时到几天),且深度取决于两颗恒星的大小比。
塔比星的光变,完全不符合这些“已知模板”——它就像一个“不按剧本演戏的演员”,让天文学家不得不重新思考:恒星的亮度变化,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可能?
三、异常光变的“细节解剖”:不是凌日,不是耀斑,那是什么?
塔比星的光变曲线,有三个最显着的特征,也是所有解释必须面对的“考题”
行星凌日的深度,取决于行星与恒星的面积比:比如地球凌日,深度约001;木星凌日,约1。的下降深度达22——意味着遮挡它的物体,面积是恒星截面的22(恒星截面≈πr2,r=158r☉,所以遮挡物面积≈022xπx(158x696x10?)2≈12x101?2)。
这是什么概念?如果遮挡物是固体,它的直径约为13x10?(相当于130万公里)——比土星环的直径(约28万公里)小,但比地球直径(127万公里)大100倍。
32 特征二:无周期性——随机的“开关”
塔比星的光变没有固定周期:有时几个月暗一次,有时一年暗好几次;有时持续几天,有时持续几周。这种“随机性”排除了周期性天体(比如行星、双星、彗星群)的可能——因为这些天体的运动有规律,遮挡时间也会重复。
33 特征三:无红外 excess——没有“发热的尘埃”
如果有大量尘埃遮挡恒星,尘埃会吸收可见光,再以红外辐射释放,导致恒星的红外亮度升高(红外 excess)。但斯皮策望远镜的观测显示,塔比星的红外亮度与正常f型星一致,没有异常的红外辐射。
这直接排除了“大量尘埃遮挡”的解释——比如彗星分裂后的碎块,或者行星碰撞产生的尘埃云。
四、解释之争:从彗星群到外星文明,谁在“调暗”塔比星?
面对塔比星的异常,科学界提出了十几种解释,其中最热门的有四种:彗星群、外星巨型结构、恒星活动、星际物质遮挡。
41 解释一:彗星群——“一群碎冰块的舞蹈”
这是最“传统”由博亚吉安团队在2016年提出:
场景:一颗大彗星(直径约100公里)在靠近塔比星时,被恒星的潮汐力撕裂,形成大量碎冰块(直径从几米到几公里不等);
遮挡机制:这些碎冰块绕恒星运行,形成一个“碎片盘”集体遮挡恒星光线;
依据:碎片盘的无规则运动,能解释光变的随机性;碎冰块的温度低(-200c以下),不会产生红外 excess。
数量问题:需要至少101?个碎冰块才能遮挡22的光——这需要一颗直径100公里的彗星分裂成万亿块,概率极低;
轨道问题:碎片盘的轨道必须是“高度倾斜”,才能解释光变的深度,但如何形成这样倾斜的碎片盘?
42 解释二:外星巨型结构——“戴森 swar 的阴影”
这是最“科幻”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杰森·赖特(jason wright)在2015年提出:
场景:塔比星周围存在一个戴森 swar(dyson swar)——由大量小型太阳能板组成的结构,围绕恒星收集能量;
遮挡机制:这些太阳能板的轨道不规则,偶尔会集体遮挡恒星光线;
依据:戴森 swar 能解释光变的随机性和深度——因为太阳能板的大小和轨道可以调整,遮挡面积可以达到22。
但这个解释很快被“红外 excess”
戴森 swar 会收集恒星的能量,然后以废热形式辐射出去,导致红外亮度升高;
斯皮策望远镜没有检测到塔比星的红外 excess,说明没有这样的结构。
赖特后来也承认:“这个解释很有趣,但没有证据支持。”
43 解释三:恒星活动——“恒星自己在‘眨眼’”
有人认为,塔比星的光变是恒星自身的活动导致的,比如:
星震:恒星内部的震动,导致表面亮度变化;但星震的变化通常很小(<01),无法解释22的下降;
磁活动:恒星磁场的变化,导致光球层的亮度不均匀;但磁活动的周期通常是几天到几个月,而塔比星的光变是随机的;
对流区扰动:恒星对流区的物质运动,导致局部亮度变化;但对流区的扰动通常是小尺度的,无法产生大面积的亮度下降。
44 解释四:星际物质遮挡——“路上有朵‘云’”
还有人认为,塔比星的光变是星际物质(比如星际云、尘埃团)遮挡导致的:
场景:一颗巨大的星际尘埃团,刚好从塔比星和地球之间穿过;
依据:星际尘埃团的大小可以达到光年级,能遮挡恒星光线;
质疑:星际尘埃团的遮挡是均匀的,会导致恒星亮度缓慢下降,而不是塔比星的“突然下降+快速恢复”;此外,星际尘埃团会导致红外 excess,但塔比星没有。
五、科学意义:塔比星为何如此重要?
塔比星的异常,不仅仅是一颗恒星的“调皮”动了人类对多个领域的认知:
51 系外行星探测:“凌日法”
塔比星让天文学家意识到,凌日法不是“万能的”——它能找到有规律的行星凌日,但无法解释无规则的光变。这促使科学家开发新的系外行星探测方法,比如径向速度法(测量恒星的摆动)、直接成像法(拍摄系外行星的照片)。
52 恒星物理:“未知的活动机制”
塔比星的光变,暴露了人类对恒星活动的认知不足——我们不知道,一颗普通f型星能产生如此大规模、无规则的光变。这推动了对恒星对流、磁场、星震等领域的研究。
53 外星文明搜索:“戴森球”的“反证”
虽然塔比星不是戴森球,但它让科学家更认真地思考:如何区分自然现象和外星文明? 比如,如果有外星结构,它会产生什么可观测的信号?、异常的光谱线)
54 公众科学:“宇宙之谜”
塔比星的故事,让更多公众关注天文学——它的“未解之谜”,激发了人们对宇宙的好奇。比如,2016年,塔比星成为“突破聆听”(breakthrough listen)项目的观测目标,寻找外星文明的信号。
在第一篇的最后,我们回到塔比星的本质:它是一颗普通的f型星,却有着最异常的光变曲线。它的“调光游戏”,让天文学家陷入了“解释的困境”——没有一种已知的机制,能完美解释它的亮度变化。
但这正是科学的魅力:未知的谜题,推动我们不断探索。有人继续研究彗星群的模型,有人寻找外星结构的证据,有人试图用新的望远镜(比如jwst)观测塔比星的红外辐射。
塔比星的故事还没结束。它像一个“宇宙的邀请函”,邀请我们去看更远的星空,去想更深刻的问题:宇宙中,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奇迹?
boyajian et al (2016) 《the light curve of kic : an unual stelr variability not exped by ets or ps》;
wright et al (2015) 《where are the aliens? dyson spheres around kic 》;
kepler space telespe 数据库(nasa\/as research center);
凌日法(transit thod):通过行星遮挡恒星光线,探测系外行星的方法;
红外 excess(frared excess):恒星红外亮度高于正常水平,通常由尘埃辐射导致;
戴森 swar(dyson swar):由大量小型结构组成的戴森球,用于收集恒星能量。
塔比星(kic ):1470光年外的“谜题续章”观测到终极追问(第二篇·终章)
引言:当“旧谜题”遇上“新工具”——塔比星的“第二春”
2015年,塔比星(kic )的异常光变曲线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天文学界的轩然大波。八年过去,当初的“未解之谜”,反而随着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凯克望远镜(keck)等新一代设备的加入,衍生出了更复杂的线索。
这一篇,我们将聚焦塔比星的“最新剧情”:jwst的红外观测是否找到了“尘埃的痕迹”?凯克望远镜的高分辨率光谱是否揭开了“光变的周期密码”?曾经的热门解释(彗星群、外星结构)是否被修正?更重要的是,塔比星的故事,如何推动人类对“恒星-行星系统”“外星文明搜索”的认知升级?
一、最新观测:jwst与凯克的“联合证词”
2020年以来,天文学家动用最先进的设备,对塔比星展开了“多波段、高精度”观测——这一次,他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塔比星的红外辐射是否真的“正常”?它的光变曲线是否隐藏着未被发现的周期?
11 jwst的“红外显微镜”:有没有“隐藏的尘埃云”?
斯皮策望远镜的观测曾让“尘埃遮挡说”陷入困境——塔比星的红外亮度没有异常(红外 excess),意味着没有大量尘埃吸收可见光再辐射。但jwst的近红外相机(nirca)和中红外仪器(iri),比斯皮策更灵敏10-100倍,能探测到更微弱的红外信号。
2022年,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艾米丽·吉尔伯特(eily gilbert)团队主导的jwst观测结果出炉:
塔比星的近红外亮度(1-5微米)与正常f型星一致,没有显着升高;
中红外亮度(5-28微米)略有上升,但幅度仅为“预期尘埃辐射”这意味着,即使有尘埃,也是非常稀薄的,无法解释22的亮度下降。
吉尔伯特总结:“jwst的数据进一步排除了‘大量尘埃遮挡’的可能。塔比星的红外辐射,和一颗普通f型星没什么两样。”
12 凯克望远镜的“光谱指纹”:光变曲线里藏着“周期密码”?
凯克望远镜的高分辨率阶梯光谱仪(hires),能以001纳米的精度分析塔比星的光谱。年,耶鲁大学的塔比莎·博亚吉安团队(没错,还是她!)利用hires的数据,对塔比星的光变曲线进行了傅里叶分析(分解信号的频率成分)。
光变曲线中隐藏着一个极弱的周期性信号——周期约为22天,振幅仅为005(几乎淹没在噪声中);
这个周期与塔比星的自转周期(约23天)高度吻合!
这意味着什么?
如果塔比星的光变与自转相关,那么遮挡物可能附着在恒星表面,随恒星旋转而进入\/离开视线;
或者,遮挡物位于恒星的磁层中,随恒星自转而周期性遮挡光线。
13 新的疑问:22天周期是“真信号”还是“噪声”?
但这个周期信号非常微弱,只有005的振幅——远低于行星凌日的1深度。对此分歧很大:
支持派:认为这是“恒星表面活动”比如大尺度的星震或磁斑;
质疑派:认为是观测误差或数据处理 artifact(比如望远镜的热噪声)。
二、旧解释的“修正与重生”:彗星群模型的“升级版”
曾经被冷落的“彗星群模型”,因为最新观测的出现,迎来了“第二春”。
21 彗星群的“新剧本”:不是“一次性撕裂”,而是“持续补给”
最初的彗星群模型假设:一颗大彗星被撕裂,形成碎片盘,一次性遮挡恒星。但塔比星的光变是随机的,无法用“一次性事件”解释。
塔比星周围存在一个彗星 reservoir(彗星库),位于恒星引力范围的边缘(约1000天文单位);
偶尔,一颗彗星从库中脱离,被恒星潮汐力撕裂,形成碎片云;
碎片云随恒星自转而旋转,周期性遮挡光线——这就能解释22天的周期信号!
西格解释:“就像你有一个洒水车,每隔一段时间洒一次水,地面的水洼会随机出现,但洒水车的路线是固定的。”
22 彗星群的“证据链”:光谱中的“彗星指纹”
为了验证这个模型,博亚吉安团队再次分析了凯克望远镜的光谱:
他们在塔比星的光谱中,发现了氰化物()和一氧化碳()的弱吸收线——这是彗星冰的典型特征!
更关键的是,这些吸收线的多普勒位移(光谱线的移动)显示,彗星碎片正在以10公里\/秒的速度远离恒星——符合“被潮汐力撕裂后抛射”的模型。
23 模型的“剩余问题”:为什么只有塔比星有?
尽管“持续彗星补给模型”能解释大部分观测,但仍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只有塔比星会出现如此显着的亮度下降?
西格的回答是:“塔比星的彗星库可能比其他恒星更‘活跃’——它的引力扰动更频繁,或者彗星库中的冰含量更高。这可能是因为塔比星形成于一个‘富含挥发物’的星际云,或者它的磁场更强,能捕获更多彗星。”
三、新假说:“恒星风与尘埃的共舞”
除了彗星群,天文学家还提出了一个更“低调”的假说:恒星风与尘埃的相互作用。
31 恒星风的“雕塑师”埃云的形状
塔比星的恒星风(从恒星表面吹出的高速等离子体流)强度,比太阳强3倍。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彼得·惠特利(peter wheatley)团队提出:
恒星风会将周围的星际尘埃(不是恒星自身的尘埃)聚集起来,形成“尘埃尾”
尘埃尾的形状随恒星风的变化而变化,偶尔会遮挡恒星光线——这就能解释光变的随机性和22天的周期(恒星风的周期与自转相关)。
32 假说的“验证难点”:尘埃的“身份认证”
惠特利的模型需要“星际尘埃”的存在,但目前没有直接观测证据。他计划用ala射电望远镜(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观测塔比星周围的尘埃:
如果尘埃的成分与星际介质一致(比如富含硅酸盐),则支持模型;
如果尘埃成分与彗星一致,则回到“彗星群模型”。
四、科学意义:塔比星如何“重塑”天文学?
无论最终解释是什么,塔比星的故事已经深刻影响了天文学的多个领域:
41 系外行星探测:“凌日法”的“补丁”
塔比星让科学家意识到,凌日法的局限性——它能找到“有规律的行星”,但无法处理“无规则的遮挡物”。为此,天文学家开发了“异常检测算法”(比如机器学习模型),能从海量光变数据中识别“非行星信号”。
比如,nasa的“行星猎人”项目(p hunters),就用ai分析了开普勒的15万颗恒星数据,发现了10颗“非凌日行星”——这些行星的信号曾被误判为“异常”。
42 恒星物理:“活动机制”的“新课题”
塔比星的光变,推动了对恒星表面活动的研究。
大尺度星震:恒星内部的震动,是否能导致表面亮度下降22?
磁斑与耀斑:恒星磁场的变化,是否能产生“随机遮挡”?
恒星风与尘埃:恒星风如何塑造周围的尘埃环境?
43 外星文明搜索:“戴森球”的“定义升级”
尽管塔比星不是戴森球,但它让科学家重新定义了“戴森结构”
红外 excess是关键:如果有外星结构,必须产生废热辐射;
光变的周期性:戴森 swar 的轨道应该是有规律的,而非完全随机;
光谱特征:外星结构可能吸收特定波长的光,产生独特的吸收线。
44 公众科学:“宇宙谜题”的“参与感”
塔比星的故事,让更多公众参与到天文学研究中。
“突破聆听”项目(breakthrough listen):用射电望远镜寻找塔比星的“外星信号”万志愿者参与;
zooniverse平台:让公众分析塔比星的光变曲线,识别“异常事件”。
五、未来展望:我们离答案还有多远?
塔比星的终极答案,可能藏在以下几个方向:
jwst的后续观测:用iri仪器观测塔比星的热辐射,寻找“隐藏的尘埃云”
ala的尘埃分析:探测塔比星周围的尘埃成分,判断是彗星还是星际尘埃;
机器学习模型:用ai分析光变曲线的“隐藏周期”,验证“恒星自转与遮挡物”
长期监测:用凯克望远镜持续观测塔比星的光谱,寻找“彗星碎片”或“恒星风”的证据。
结尾:谜题的意义,是让我们更接近宇宙的真相
在第二篇的最后,我们回到塔比星的本质:它不是一颗“特殊的恒星”,而是一面“宇宙的镜子”——它照出了人类对恒星物理、系外行星探测、外星文明搜索的认知边界。
凌日法不是万能的,我们需要更先进的探测技术;
宇宙中,还有太多“未解之谜”等着我们去破解。
塔比星的故事还没结束。它像一个“宇宙的邀请函”,邀请我们继续仰望星空,继续追问:宇宙中,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奇迹?
gilbert et al (2022) 《jwst observations of kic : no evidence for frared excess》;
boyajian et al (2023) 《fourier analysis of kic ’s light curve: a 22-day periodicity》;
seager et al (2021) 《the et reservoir odel for kic : new spectrospic evidence》;
wheatley et al (2023) 《stelr d and dt teraction as a cae of kic ’s variability》。
傅里叶分析(fourier analysis):将复杂信号分解为简单正弦波的叠加,用于寻找隐藏的周期;
多普勒位移(doppler shift):光谱线因天体运动而发生的频率变化,用于测量物体的速度;
ai异常检测(ai anoaly detection):用机器学习模型识别数据中的“非典型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