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吉林小说网 > 官至省服第三!才知是赵瑞龙亲哥 > 第三百五十七章

第三百五十七章

合作社的烘干房里,又是另一番忙碌景象。张大爷戴着老花镜,蹲在烘干箱前,用小耙子把湿玉米穗摊得匀匀的,每摊一层就仔细检查一遍,把泡得太湿的穗子挑出来,单独放在一边:“这些穗子得先晾晾,不然烘干时容易粘在一起,出霉点。”

旁边的刘婶和几个老人也没闲着,她们坐在小板凳上,剥掉玉米穗外层的湿苞叶,只留两层护着籽粒:“剥掉湿叶子,烘干得快,还能省点电!”烘干房里的热气混着玉米的潮气,熏得大家脸上通红,额头上的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却没人喊累——去年假化肥的亏、玉米差点绝收的慌,大家都记在心里,绝不能让悲剧再上演。

王建国则围着烘干机转个不停,手里拿着万用表,时不时停下来测测线路电压,又打开机器侧面的盖板,清理里面的玉米碎渣:“这机器连续转了四五个小时,得盯着点,万一线路过热跳闸,耽误烘干就麻烦了!”他的工作服上沾着机油和玉米渣,却没顾上换,只专注地盯着仪表盘:“温度得控制在 60度,太高会烤坏籽粒,太低烘不干,得精准点!”

高启盛躲在烘干房的角落,手里攥着手机,正跟之前联系的收购商打电话,声音里带着点急,却努力保持镇定:“李老板,咱的玉米没发芽,就是穗子有点湿,现在正在烘干,质量绝对没问题!您要是能提前来收,价格上咱好商量,总比玉米烂在手里强!”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传来李老板的声音:“我下午派车去看看,要是真没发芽,烘干质量也过关,我就按之前的价收,还能多收 2000斤,帮你们周转周转!”

“太谢谢您了!”高启盛挂了电话,长长舒了口气,赶紧跑去找赵峰:“赵哥,李老板下午来收,说只要质量没问题,就多收 2000斤!”

赵峰正在田埂上帮着搬玉米袋,闻言心里一松,雨水和汗水混在一起,却觉得浑身有了劲:“好!大家加把劲,争取中午前把倒伏的玉米全收完,下午烘干好等着李老板来!”

雨一直下到中午才变小,田里的倒伏玉米总算收得差不多了。村民们拖着湿透的身子回到烘干房,却没歇着——有的帮着摊玉米,有的帮着剥苞叶,有的给王建国打下手,烘干房里的热气腾腾的,比外面的冷雨暖了不止十倍。

张大爷守在烘干房里,整整两宿没合眼。第二天天亮时,第一批烘干好的玉米穗从机器里出来,金黄的籽粒饱满干燥,抓在手里沙沙响,没有半点霉斑。他抓了一把,凑到鼻子前闻了闻,满是玉米的清香,忍不住笑了:“没坏!没坏!今年的玉米保住了,去年的亏咱没白吃!”

下午,李老板的货车准时到了合作社。他抓起一把烘干的玉米穗,剥了几粒放在嘴里嚼了嚼,点头道:“质量不错,比我预期的好,就按之前的价收,多收 2000斤,现在就装车!”

看着玉米一袋袋被搬上货车,村民们都笑了。老郑擦了擦手上的泥,心里踏实了:“以后合作社有事,我肯定第一个来,再也不躲着了!”张大爷则拉着赵峰的手,眼里满是感激:“多亏了你组织抢收,不然这玉米就全烂了,你是咱村的大功臣!”

赵峰看着眼前的场景,雨水打湿的衣服还没干,却觉得浑身温暖。这场秋雨里的抢收战,不仅保住了玉米,更让村民们的心贴得更近了——从之前的“各顾各”,到现在的“一起上”,合作社真正成了大家的“主心骨”。他知道,以后不管遇到啥困难,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没有保不住的收成。

雨停了,天边露出了一点点放晴的光,照在烘干房外的玉米袋上,泛着金黄的光,像藏着无数个丰收的希望。

第 28章:玉米糁的“包装难题”

合作社仓库的角落里,堆着好几大袋散装玉米糁,白花花的糁子从麻袋缝里漏出来,撒在水泥地上,被来往的人踩出淡淡的白印。赵峰手里捏着个破了口的透明塑料袋,袋里剩下的小半袋玉米糁沾着灰,是刚从快递站退回来的——客户留言说“袋子半路破了,糁子撒了一半,看着没档次,下次不买了”。

旁边的桌子上,还放着好几张客户反馈截图:有说“塑料袋太薄,一捏就变形”的,有说“想给城里亲戚寄两袋,拿不出手”的,还有个大客户问“有没有礼盒装?要订 20份送礼,没有就找别家了”。高启盛坐在电脑前,对着这些反馈皱着眉:“赵哥,现在订单越来越多,包装跟不上,不仅影响口碑,还得丢大客户,这可咋整?”

李淑芬正好来仓库盘点,看见这场景,凑过来拿起破塑料袋看了看:“这塑料袋确实不行,薄得像纸,还没特色,城里人讲究‘原生态’,咱得弄点有咱农村味儿的包装,才能留住客户。”

“农村味儿的包装?”赵峰抬头看她,“你有啥想法?”

“用粗布做小布袋啊!”李淑芬眼睛一亮,指着仓库角落里堆着的几块旧粗布——是之前村民搬家时送来的,说“扔了可惜,合作社要是有用就拿去”,“咱找村里的妇女们,把粗布缝成小布袋,装上玉米糁,再印上咱合作社的名字和玉米图案,看着就厚实、地道,比塑料袋强百倍!”

高启盛立刻来了精神:“我来设计 logo!的图案,简单好认,还符合咱种庄稼的身份,印在布袋上肯定好看!”

王建国也跟着点头:“合作社有台旧打印机,之前打印检测报告用的,我琢磨琢磨,改成印标签的,把 logo和‘无添加、农家自磨’的字印在布标签上,缝在布袋上,省钱又省事!”

说干就干,李淑芬先把村里的妇女们叫到王嫂家——王嫂家宽敞,堂屋的大桌子正好能铺开粗布。下午的时候,王嫂家的堂屋就热闹起来:桌上摆着针线笸箩,里面插着各种颜色的线,粗布堆在旁边,像小山似的;李淑芬拿着尺子量布,王嫂拿着剪刀裁剪,“咔嚓咔嚓”的声音里,还混着妇女们的聊天声。

“淑芬,这布袋做多大合适啊?”王嫂举着剪好的粗布问。

“装 500克糁子,巴掌大就行,方便拿,还省布。”李淑芬拿着针线,先缝了个样品袋,翻过来一看,针脚整整齐齐的,“就按这个样,大家慢慢来,别缝歪了。”

正说着,门帘一挑,刘婶走了进来。她手里攥着个布包,里面装着自己的针线,有点不好意思地笑:“我听王嫂说你们在缝布袋,想着我手巧,缝得又快又好,就来搭把手——之前修路我没咋出力,这次也帮合作社做点事。”

李淑芬赶紧拉她坐下,递过一块粗布:“刘婶你来太好了!你缝的针脚细,肯定比我们缝得好!”刘婶接过粗布,拿起针线就缝,手指灵活地穿梭在布片之间,没一会儿,一个小布袋的雏形就出来了,针脚密得像蜜蜂窝,比李淑芬的样品还周正。

妇女们越缝越热闹,有的聊家常,有的比谁缝得快,有的琢磨着怎么让布袋更好看——王嫂说“要是能绣个玉米图案就好了”,李淑芬说“等印了 logo就好看了”,刘婶则说“缝个花边吧,看着更精致”。

另一边,高启盛在合作社办公室设计 logo。他打开画图软件,先画了个弯弯的麦穗,再在旁边画个饱满的玉米穗,两个图案挨在一起,下面写着“清河合作社农家自磨玉米糁”,字体选了圆润的楷书,看着亲切。画好后,他打印出来,拿给赵峰看:“赵哥,你看这样行不?简单,还能看出咱是农村的,没花里胡哨的东西。”

赵峰接过图纸,点头笑了:“好!就这个!接地气,客户一看就知道是咱农家的东西。”

王建国则在摆弄旧打印机。他找了几张薄一点的棉布当标签纸,把打印机的墨盒加了墨,试打了一张——logo和字印得清晰,就是颜色有点浅。他又调了调打印机的浓度,再打一张,颜色正好,墨也不晕:“成了!这打印机还能用,不用买新的,省了不少钱!”

可问题很快又冒了出来——李淑芬算完账,皱着眉找赵峰:“赵哥,粗布太贵了,买新的粗布做布袋,一个袋子成本得两块钱,比之前的塑料袋贵十倍,咱卖玉米糁才一块五一斤,这成本太高了,不划算。”

赵峰也犯了难,总不能让包装成本吞了利润。他想了想,突然想起镇里有个小型纺织厂,之前帮村里做过床单,说不定有剩下的边角料。他立刻开车去镇里,找到纺织厂的张厂长,说明来意:“张厂长,咱合作社帮村民卖玉米糁,想做粗布包装,新布太贵,您这儿要是有边角料,能不能便宜卖给我们,或者送给我们?以后村里做床单被罩,还来您这儿订!”

张厂长听了,笑着领他去仓库:“你们合作社为村民办事,我也支持!这些边角料都是裁剩下的,没大用,你们随便装,不要钱!就是大小不一,你们得自己挑挑。”

仓库里堆着不少粗布边角料,虽然大小不等,却都是好布,颜色是淡淡的米白色,还带着刚出厂的棉香味。赵峰赶紧打电话让老郑开车来拉,装了满满一货车,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有了免费的边角料,布袋成本一下子降了一半,只需要点针线钱。

回到村里,妇女们看着堆在王嫂家的粗布边角料,更有干劲了。她们挑出大小合适的布块,裁剪、缝袋,忙得不亦乐乎。张大爷听说要给布袋缝花边,特意把自家种的棉花拿出来,找弹棉花的师傅弹成线,染成淡淡的黄色,送到王嫂家:“这是咱自己种的棉花,弹的线结实,缝在布袋边上,又好看又像咱农村的东西,城里客户肯定喜欢!”

张大爷坐在旁边,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棉线,一针一针地给缝好的布袋缝花边。黄色的棉线绕着布袋口转了一圈,像给布袋镶了道金边,原本朴素的粗布袋一下子有了灵气。刘婶拿起一个带花边的布袋,笑着说:“张大爷您这手艺,比城里的裁缝还强!这布袋一看就值钱,客户肯定愿意买!”

没几天,第一批粗布包装的玉米糁就做好了——米白色的粗布袋,印着“麦穗+玉米”的 logo,袋口缝着黄色的棉线花边,里面装着白花花的玉米糁,看着就精致又地道。高启盛把样品拍了照,放在电商店铺首页,还标注“乡土粗布包装,手工缝制,无添加”。

没过多久,之前要订礼盒装的大客户就发来了消息:“这粗布包装太有特色了!我订 30份,能不能再用纸箱装成礼盒,里面放两袋玉米糁,再放张手写的感谢卡?”高启盛赶紧答应,李淑芬和妇女们又一起做礼盒,张大爷还在感谢卡上写了“清河农家玉米糁,祝您吃得开心”,字迹虽然不工整,却满是真诚。

看着打包好的粗布袋和礼盒,赵峰心里暖暖的。这小小的布袋,缝进去的不只是粗布和棉线,还有村民们的齐心和用心——刘婶的巧针脚,张大爷的棉花线,妇女们的热闹协作,都让这包装有了温度。他知道,这乡土味的包装,不仅能留住客户,更能让城里人体会到清河的实在和温暖,让合作社的玉米糁,走得更远、更稳。

电商店铺里,越来越多的客户留言:“粗布包装太喜欢了,舍不得扔,还能当收纳袋!”“玉米糁香,包装更有心意,已经推荐给朋友了!”看着这些留言,村民们都笑了——原来解决难题的,不只是办法,还有大家拧在一起的心。

第 29章:村里的“技能培训班”

秋种收尾的那天,合作社院子里晒满了刚收的玉米,金黄的穗子堆成小山。赵峰看着村民们互相帮着脱粒,心里却在琢磨另一件事——之前卖玉米糁时,不少村民不会用手机发朋友圈宣传;秋播小麦时,老吴还在用老办法防治病虫害,差点错过最佳时机。他跟李淑芬、王建国商量:“不如办个‘技能培训班’,教大家点实在本事,以后不管是种地还是卖货,都能少走弯路。”

消息一传开,合作社会议室就热闹起来。李淑芬在墙上贴了张红纸海报,用毛笔写着“清河村技能培训班”,下面列着课程:“1秋播小麦病虫害预防(王建国);2手机卖货实操(高启盛);3农产品简单包装(李淑芬)”;高启盛从家里搬来旧笔记本电脑,又借了台投影仪,调试时白墙上映出“小麦蚜虫防治图”,引得路过的村民探头看;王建国则把之前检测病虫害的标本装在盒子里,准备给大家做演示。

可培训班刚开始,就遇了冷。

第一天来的村民没几个,大多是年轻人,老人们要么在家忙家务,要么觉得“学不会”。张大爷蹲在会议室门口剥玉米,摇着头说:“我这老眼昏花,手机都看不清字,还学啥拍视频?老办法种地挺好,不用学新的。”老吴也跟着附和:“我种了三十年小麦,病虫害用农药喷就行,学那生物防治干啥?麻烦!”

赵峰没急着劝,而是把来的年轻人先组织起来上课。高启盛坐在电脑前,打开微信,手把手教大家拍视频:“拍玉米地不用全拍,就拍玉米穗的特写,再拍咱磨糁的过程,加句文字‘清河农家玉米糁,无添加’,发朋友圈时我,我帮大家转发。”

老郑的儿子小郑学得最快,他拿着手机跑到院子里,对着玉米堆拍了段小视频,还加了段自己的声音:“我家种的玉米,磨的糁子香得很,要的找我!”高启盛帮他调了调亮度,发出去没十分钟,就有镇上的熟人问“咋卖”。小郑兴奋地跑到老郑身边,把手机递给他看:“爸,你看,刚发朋友圈就有人问了!你也学,学会了咱自家的玉米糁也能自己卖!”

老郑看着手机里的消息,有点动心。他凑到会议室门口,看着高启盛教大家发朋友圈,手指不自觉地摸了摸自己的老年机——之前合作社帮他装了溯源小程序,现在学拍视频,好像也没那么难。

赵峰看出了老人们的顾虑,召集大家开了个小会:“咱不用‘一刀切’,学不会的不用急,咱搞‘互助小组’——年轻的教年老的,会的教不会的,比如小郑教老郑拍视频,老周懂施肥,就教老刘新的施肥方法,大家互相帮衬,慢慢学。”

这话一出,村民们都动了心。张大爷拉着小郑的手:“娃,你教我拍视频呗?我想拍段我家孙子剥玉米的,发给他爸妈看。”老吴也找老周:“老周,你上次说的‘测土施肥’咋弄?教教我,省得化肥瞎用,还浪费钱。”

互助小组一搭起来,培训班的气氛立刻不一样了。

合作社会议室里,高启盛教完理论,就让大家拿着手机实操。小郑蹲在张大爷身边,把老年机字体调到最大:“爷,您先按这个‘相机’键,对着想拍的东西,点一下中间的圆钮,就拍好了;发朋友圈时,点‘发现’,再点‘朋友圈’,选刚拍的视频,写句话就行。”张大爷跟着一步一步做,手有点抖,拍了三次才成功,看着手机里的视频,笑得合不拢嘴:“成了!我也会拍视频了!”

玉米地里,王建国带着村民们实操小麦病虫害预防。他蹲在刚播完种的麦田边,用小铲子挖开一小块土,指着土里的虫卵:“这是小麦蚜虫的卵,以前咱用农药灌根,现在可以撒点草木灰,既能杀虫卵,又能肥地,还不污染土壤。”老周学得认真,还拿个小本子记下来,转头就教老刘:“你看,王师傅说草木灰要撒匀,每亩撒五十斤,撒完再轻翻下土,虫卵就活不了了。”

李淑芬则在合作社仓库教农产品包装。她找了些废旧纸箱,剪裁剪裁,做成简易礼盒;又拿了几张彩纸,教大家折小花贴在礼盒上:“咱不用买贵包装,家里的旧纸箱、彩纸都能用,包装得好看点,送亲戚、卖货都有面子。”刘婶学得最快,她手巧,折的小花又圆又好看,还教旁边的王嫂:“你折的时候,边角对齐,不然花不圆,我教你咋捏花瓣。”

没过几天,县农业局的陈专家听说了培训班,主动来村里客串讲课。他带来了一摞“绿色种植认证”的资料,在会议室支起投影仪,给村民们讲:“咱村的玉米、小麦要是能过绿色种植认证,不用高毒农药、不用化肥,卖价能比普通的高三成!比如玉米糁,认证后一斤能卖到两块,比现在多五毛,一亩地就能多赚五百块!”

村民们都凑得很近,听得认真。老周举手问:“陈专家,认证麻烦不?得花不少钱吧?”陈专家笑着摇头:“不麻烦!农业局能帮咱测土壤、测农产品,只要符合标准,就能免费申请认证。咱合作社组织大家一起搞,统一管理,比单家独户申请容易多了。”

张大爷也问:“不用化肥,地力够不够?小麦能高产不?”陈专家拿出手机,给大家看邻县的绿色麦田照片:“你看,他们用的是农家肥、秸秆还田,地力一年比一年好,小麦亩产还比普通的高一百斤,品质还好,磨的面粉更筋道。”

村民们听了,都动了搞绿色种植的心思。老吴说:“要是能多卖钱,不用化肥也值!我家明年就试试!”刘婶也说:“咱跟着合作社搞,肯定没错!”

培训班快结束时,李淑芬发现投影仪是借的,下次上课还得再借,不方便。她跟村民们商量:“咱自己凑钱买个二手投影仪吧?也不贵,几百块钱,以后培训班常办,教大家种蔬菜、学电商,都能用。”

“我出五十!”刘婶第一个掏钱,“这培训班帮我学会了包装,以后我家的青菜也能包装好卖,这点钱不算啥。”老周跟着掏了一百:“我也出!学会了病虫害预防,明年小麦能少打农药,省的钱比这多。”张大爷没多少钱,也掏了二十:“我学了拍视频,能跟孙子视频了,这钱该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