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纪委信访室的打印机在凌晨四点吐出最后一张纸。工作人员拿起这封没有署名、没有联系方式,甚至连邮戳都模糊不清的举报信时,眉头皱成了川字。信纸上的文字是用最普通的宋体打印的,但内容却像精心调制的毒药——每一滴都足以致命。
举报信详细列举了赵峰在“夸父”项目中的“七宗罪”:将光伏组件采购订单定向给其表弟控股的建材公司;授意评审组对亲属企业放宽技术标准;甚至挪用科研经费为家族企业垫付原材料款。每个指控都附有看似真实的合同编号、银行流水尾号和会议时间地点,专业得令人心惊。
纪委副书记在晨会上传阅了这封信。“证据链太完整了,完整得像精心设计的剧本。”他敲着桌子,“但越是如此,越要彻查。暂停项目所有资金流转,赵峰同志暂时离岗接受审查。”
消息像病毒一样扩散。最先崩溃的是项目组的年轻技术员——他们连续加班三个月优化的供电算法,因为审查而无法接入主网测试。更致命的是,合作企业纷纷发来暂停函,担心卷入腐败案影响自身商誉。
共济会操控的媒体机器开始全速运转。《科技日报》某专栏作家发表《警惕新能源沦为“家天下”》,暗示赵峰打造“技术世袭制”;某知名财经博主则挖出赵峰表弟公司三年前的税务处罚记录,配文“贪腐基因会遗传”。最恶毒的是境外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合成照片:赵峰在豪华别墅验收光伏板,而背景实则是某国外展会的宣传图。
王建国在工地听说消息时,扳手直接掉进了混凝土基座。“赵工要是贪官,我把自己埋进这坑里!”老工匠的怒吼淹没在推土机的轰鸣中。但当他回家看见妻子李淑芬怀疑的眼神时,心彻底凉了——连最亲近的人都在问:“那个赵峰,真把项目当成自家钱袋子了?”
高启盛在区块链中心调取日志时发现了第一个破绽。举报信提到的某次“秘密会议”时间点,赵峰正在青藏高原进行电网压力测试,基站定位数据与会议地点相距两千公里。更蹊跷的是,信中提到的合同编号虽然格式正确,但序列号对应的却是五年前的风电项目。
“他们在用真实信息编织谎言。”高启盛向祁同伟汇报时,电脑正在跑数据溯源程序。区块链上的每次操作都像在雪地行走——无论脚步多轻,都会留下痕迹。他们发现举报信电子版的生成路径曾经过三个境外服务器跳转,最终ip指向某东南亚国家的网络咖啡馆。
祁同伟的跨境协作请求发出后二十四小时,当地警方控制了正在销毁硬盘的写手。这个毕业于某高校计算机系的年轻人,承认收受境外资金专门伪造举报材料。他的工作室里搜出大量政府公文模板和签名样本,甚至还有仿造纪委公章的数字模具。
真相大白的新闻发布会却充满挫败感。虽然赵峰获得清白,但项目已延误整整47天——这正好是共济会完成其新型电网攻击武器部署的关键窗口期。更深远的影响是,公众对技术项目的信任度降至冰点,后续听证会上充满质疑的声音:“下次举报要多久才能证明清白?”
赵峰复岗后做的第一件事,是推动建立“科研项目全流程区块链存证系统”。每个决策节点、每笔资金流向都被记录在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上。王建国开玩笑说这是给技术人穿上“防弹衣”,但赵峰在系统演示会上严肃地补充:“防的不是子弹,是射向公众信任的冷箭。
共济会的这次攻击虽然被挫败,却像阴冷的潮水退去后,在沙滩上留下了深深的蚀痕。项目组的人心散了,有些人调离,有些人变得畏手畏脚。而更大的阴影是,所有人都意识到,下一次的暗箭可能已经搭在了弦上。
京州地下控制中心的警报声像持续不断的蜂鸣,赵峰面前的全息地图上,代表能源流动的金色线条正被血红色的攻击节点逐一掐断。共济会最新发动的网络攻击精准打击了智能电表的通信模块,导致整个能源调度系统陷入瘫痪。更致命的是,安全团队在溯源分析中发现,攻击者利用的正是芯片底层的安全漏洞——这些进口芯片如同被预先埋设了隐形炸弹,在关键时刻被远程引爆。
“我们必须掌握芯片级的自主权。”赵峰在紧急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说。会议室大屏展示着“烛龙”计划的初步构想:一款完全国产化的家庭能源管理ai芯片,采用创新的异构计算架构,能够实现数据从采集到处理的全程本地化,物理隔绝外部网络威胁。然而,团队内部的质疑声不绝于耳:研发周期至少需要18个月,流片成本高达数亿元,更重要的是,需要从零构建一个全新的软件生态。
但现实没有给他们犹豫的时间。安全部门的报告显示,共济会正在暗网悬赏收购中国能源系统的硬件漏洞,价格高达每个漏洞百万美元。这是一场关乎国家能源命脉的芯片战争,而“烛龙”计划就是他们的核武器。
技术攻坚团队在封闭实验室里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异构计算架构的设计充满了挑战:需要将cpu、gpu和专用ai加速器集成在同一芯片上,让它们像精密交响乐团一样协同工作。首席架构师引用了业界最新的技术趋势:“异构计算是算力突破的‘新抓手’,它能提高算力和性能,降低功耗和成本,又具备多类型任务的处理能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团队在初期设计中就遭遇了“内存墙”难题——不同计算单元之间的数据交换速度跟不上计算需求。更棘手的是指令集兼容性问题,进口芯片的生态壁垒像一堵高墙阻挡在前。有工程师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像要在已有城市地下修建全新地铁网,不能影响地面建筑,还要保证列车准时运行。”
转折发生在一次跨部门技术研讨会上。王建国带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来到实验室,里面记录着他三十年机电维修中遇到的各种电磁干扰案例。老工匠指着一个变压器线圈绕制示意图说:“为什么不像我们处理高压干扰一样,给计算单元加上‘电磁隔离舱’?”这个来自一线经验的建议,启发了团队采用异步计算和电磁屏蔽层相结合的设计方案。
王建国带领的工匠团队入驻芯片实验室,成为了一道独特风景。这些常年与扳手和万用表打交道的老师傅,第一次接触纳米级芯片设计软件时显得手足无措。但他们带来的实践经验很快展现出价值:一位老电工提出的“分层接地”方案,成功解决了芯片高频振荡下的信号串扰问题;另一位从军工转型的老师傅则借鉴航天电子设备抗干扰技术,设计了独特的电路屏蔽层。
最关键的突破来自王建国对散热系统的改造。基于对大型机电设备散热规律的深刻理解,他提出将传统的均匀散热改为“热点优先”的非对称散热方案。通过在芯片高热密度区域植入微流道冷却系统,散热效率提升了300。这一创新使得“烛龙”芯片能够在保持高性能的同时,将功耗控制在行业平均水平的60以下。
然而,最大的挑战来自制造环节。国内芯片代工厂对如此复杂的异构设计缺乏经验,首轮流片就因为晶圆加工精度不足而失败。面对挫折,王建国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好工匠不是不犯错,而是能从废品里炼出真金。”团队重新调整设计方案,采用了更符合国内工艺水平的简化结构,反而因祸得福地降低了制造成本。
芯片流片当天,整个团队聚集在实验室等待结果。屏幕上闪烁的光点代表着晶圆上数以亿计的晶体管正在接受测试。突然,一个区域出现异常发热警报——这是芯片短路的前兆。就在众人心悬一线之际,王建国注意到发热模式与他在电机维修中遇到的“线圈涡流效应”惊人相似,果断建议调整电源管理单元的触发电压。
凌晨三点,最终测试报告出炉:“烛龙”芯片一次流片成功!数据显示其ai推理算力达到同期国际领先水平的125,而能效比更是高出业界标杆200。特别令人振奋的是,其内置的安全加密模块成功抵御了模拟共济会攻击的所有渗透尝试。
赵峰立即启动规模化量产计划。利用国内成熟的40纳米工艺结合先进的芯片封装技术,“烛龙”芯片在保证性能的同时实现了成本控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款芯片为整个智能能源行业建立了新的技术标准——此后的所有家庭能源设备都将基于“烛龙”架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互联。
“烛龙”芯片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更大的挑战在于构建完整的软件生态。团队借鉴了开源社区的模式,发布了全套开发工具包,并设立了亿元规模的开发者基金。令人惊喜的是,首批应用创新中有不少来自传统行业:一个 hvac工程师团队开发了基于“烛龙”法,能耗降低40;一个农业技术公司则实现了温室环境的精准能源管理。
王建国也带领工匠团队开启了新使命——培训首批“芯片级”能源工程师。在实训基地,老工匠们手把手教年轻人如何将硬件知识与ai算法结合。人工智能”的培养模式,后来成为能源行业人才培训的典范。
共济会的反扑虽然猛烈,但已无法阻挡趋势。当“烛龙”芯片安装到第十万个家庭时,这些分布式节点自发形成了强大的防御网络。一段共济会内部通信被截获后显示:“他们的系统现在像刺猬一样,每个节点都是独立的堡垒,我们无处下嘴。”
月光下,赵峰和王建国站在实验室露台,俯瞰着城市璀璨的灯火。每一盏灯背后,都有一颗“中国芯”在守护着能源安全。王建国摩挲着首片“烛龙”芯片的纪念框,轻声说:“三十年前我修进口机器时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们能造出属于自己的心脏。”
当第一台“句芒”家庭服务器在实验台上亮起指示灯时,整个研发中心静得能听见芯片散热的微风声。这个仅有两个烟盒大小的银色金属盒,表面没有任何接口标识,只在侧面蚀刻着极浅的云纹——那是上古神话中春神句芒的图腾。赵峰用指尖轻触外壳,感受到“烛龙”芯片运行时特有的微弱温热,仿佛一颗沉睡的心脏。
技术员接入示波器,波形图显示芯片的十二个核心正以异步模式运行:四个ai推理核心处理着光伏板的电流曲线,三个通信核心与储能电池交换数据,另外五个核心则分别监控着家庭用电设备的负载平衡。最奇妙的是,所有数据流在芯片内部的隔离区完成交换,就像多个独立房间的居民通过内部走廊往来,永远不必走出建筑大门。
王建国带着工匠团队送来定制散热片时,被要求签署长达二十页的保密协议。“这玩意比医院监护仪还精密。”他安装铜管时感叹道。老工匠不会知道,他亲手打磨的散热片接触的,正是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的家庭能源ai芯片——其算力相当于三台超级计算机的调度能力,功耗却仅相当于一盏led灯。
产品发布会遭遇冰封。尽管技术人员现场演示了电磁屏蔽测试——手机在服务器旁信号全无,但观众席传来的质疑声比实验数据更刺耳:“谁知道是不是提前录好的?”更严峻的是,共济会操控的社交媒体开始流传所谓“内部爆料”,声称设备留有军方后门,能远程控制用户家电。。社区推广现场,工作人员刚展开宣传海报,就被大爷大妈用买菜车围住:“先说说你们怎么保证不偷听我们说话!”某位it博主拆解设备后发布视频,指着芯片封装的黑色胶体断言:“这里绝对藏了卫星通讯模块”——其实那是防潮密封材料。
李淑芬在菜市场听到的议论最令人心寒:“老王家媳妇肯定拿了推广费,帮着骗邻居。”她攥着环保袋的手指关节发白,突然转身走向社区广场的展台:“把我家列为第一个安装户!”
周六清晨,社区广场临时搭起的展台围满居民。李淑芬抱着微波炉走上台时,台下响起哄笑——没人相信这个旧电器能和“高科技”扯上关系。技术员将服务器接入光伏板,李淑芬对着设备清晰说道:“查询当前发电量。”。”更令人惊讶的是,当她拔掉服务器网线后,语音控制依然响应自如。有年轻人现场用手机检测无线信号,结果显示周围确实不存在数据外传。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现场互动环节。李淑芬邀请质疑最激烈的邻居张师傅亲自操作。当他用方言对服务器说“关灯”而全场灯光应声熄灭时,这位老电工的表情从怀疑变为震撼。技术员趁机解释本地语音识别的原理:声波转化为特征码后,在设备内部完成匹配,如同钥匙开锁,根本不需要传输内容。
演示结束当晚,社区微信群被“句芒”订单接龙刷屏。最初持观望态度的居民,看到李淑芬家实时分享的用电报表后彻底信服——图表显示她家当月电费下降70,且所有数据生成、存储均在本地完成。
更深远的影响发生在行业层面。某国际认证机构对“句芒”进行拆机检测后,出具的报告确认其硬件层面隔绝外部网络。这份报告在海外学术圈引发热议,有德国工程师发文称:“中国在隐私保护硬件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
共济会的反扑显得苍白无力。当他们雇佣的博主声称“本地处理更危险”时,网友翻出该博主三年前推崇某外资智能音箱的推文,讽刺其“双标”。民众开始自发制作科普视频,用磁铁吸附实验证明设备外壳的电磁屏蔽效果,用热成像仪展示芯片高效散热——这些内容获得百万播放量。
三个月后,首批1000台服务器售罄的庆功会上,李淑芬收到特殊礼物——一台刻着“001号用户”的纪念版设备。她现场演示的新功能令全场惊叹:服务器自动识别电价谷峰时段,在电价最低时给储能电池充电,高峰时放电供给家庭,仅此一项每月节省电费超百元。
更令人惊喜的是社区微电网的形成。五户安装服务器的家庭组成能源共享联盟,某户光伏发电过剩时,可通过本地协议临时供给邻居,结算通过区块链记录在社区内。这种点对点交易完全绕开传统电网,实现了《能源法》倡导的“就近消纳”理念。
王建国在庆功宴上喝得微醺,拉着赵峰的手说:“当年我修机床,总觉得技术越复杂越好。现在才明白,让人放心的技术才是好技术。”窗外,新一批服务器正装车发往全国,车身上的反光条在夜色中连成一条星河。
京州老城区纵横交错的巷弄上空,电线如蛛网般密布。这些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居民楼,屋顶早已被违建和太阳能热水器占据,根本找不到安装传统光伏板的空间。王建国带着技术团队第七次勘察时,发现整片社区的平均屋顶可用面积不足3——传统光伏方案在这里彻底失效。
更棘手的是老建筑的结构隐患。六层高的居民楼外墙砂浆层风化严重,普通光伏支架的锚固点可能引发大面积脱落。物业主任拿着十年前的设计图纸摇头:“当初设计荷载就没考虑额外设备,出了事谁负责?”而顶楼住户的反对最强烈:“凭什么让我们承担风险,整栋楼享受用电?”
共济会趁机散播《墙面光伏辐射论》的小册子,声称薄膜电池会产生有害电磁波。虽然疾控中心的检测报告证明其辐射量低于手机待机状态,但恐慌已像野火般蔓延。某个深夜,不明身份者甚至在小区墙上刷出标语:“要阳光不要光污染!”
转机来自中科院材料实验室的突破。赵峰团队带来的钙钛矿薄膜样品薄如蝉翼,对着灯光能透出虹彩般的晕光。。
但王建国在测试中发现新问题:传统钙钛矿薄膜在潮湿环境下效率衰减快,且单一的深蓝色调与老建筑外观极不协调。他带着问题拜访高校材料实验室,恰逢葛子义团队发布最新成果——通过组分工程和界面调控,团队实现了钙钛矿薄膜色彩可调,并显著提升了其耐候性。
更令人振奋的是自修复特性的突破。当薄膜因外力产生微裂纹时,嵌入的两性离子弹性体能自动填充裂隙,使电池效率在24小时内恢复至初始值的95以上。这项技术后来成为说服质疑者的关键证据:材料本身具备“愈合能力”,极大降低了长期维护风险。
王建国提出的“光伏幕墙”方案,首次将技术参数与人文考量深度融合。设计团队采集了老城区建筑群的七种主色调,开发出可匹配不同立面风格的电池颜色。最巧妙的创新是“镂空电极”工艺:通过激光蚀刻在电池表面形成传统窗花纹样,既保留发电功能,又赋予其文化意象。
但真正的革命在于结构设计。受古代榫卯结构启发,团队开发出卡扣式安装系统。每个光伏单元四周暗藏磁性接口,安装时只需对准承重基座的定位点,“咔嗒”声响起即完成电路与结构双重连接。这种设计使单块板更换时间缩短至3分钟,彻底解决了维修不便的痛点。
为应对结构安全性质疑,团队在实验场搭建1:1楼体模型。当振动台模拟七级地震时,光伏幕墙的变形量仅为传统瓷砖饰面的三分之一。住建部门专家现场评估后认定:“这种柔性覆盖层反而提升了外墙的抗剪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