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济会的络,三年来已向项目输送了价值数亿元的劣质钢材。
在另一个据点,技术间谍试图启动数据自毁程序,但被提前植入的反制软件锁死操作权限。解密文件显示,共济会计划在隧道贯通仪式上远程触发支护结构失效,制造特大事故。
审讯室里,主要内鬼交代了更可怕的阴谋。他们不仅在混凝土中掺入过量膨胀剂,还在预应力锚杆上做了手脚——这些关键构件一旦达到额定载荷的80,就会在24小时内逐步失效。
“就像叠多米诺骨牌,”工程师出身的内鬼颤抖着画出示意图,“只要第一个支护点坍塌,就会连锁反应导致三百米隧道垮塌。”这个设计利用了工程力学原理,却成了摧毁工程的武器。
赵峰拿到报告时后背发凉。若不是王建国凭借经验发现钢材谐振异常,这个阴谋将在地龙项目通车后第七天爆发——届时隧道内将有上千辆通行车辆。
共济会的反扑比预想更快。境外媒体头条赫然出现《中国用监控机器人奴役工人》,配图是“刑天”机器人的工作画面,却被篡改成了“监控工人劳动”的场景。
更阴险的是某知名媒体发布的“调查报道”,声称地龙项目侵犯工人隐私,并配有一段精心剪辑的视频:王建国操作设备时,监控镜头正对的他工作画面被解读为“行为监控”。这则报道很快被国际人权组织转发。
关键时刻,赵峰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向全球直播“新工匠技能大赛”。三百名工人将在无人监督环境下,独立完成精密构件加工。这场直播没有任何评委巡视,全靠自动评分系统记录。
大赛现场,王建国带领的团队展现出惊人技艺。。这个画面通过直播传向全球,在线观众突破三千万。
更令人震撼的是颁奖环节。获奖工人当场展示手机——上面没有任何监控软件。“工匠的尊严来自手艺,不需要监视。”王建国的话通过同声传译响彻会场。这场直播彻底粉碎了“监控奴役”的谣言。
深藏功与名的老工匠不知道,他们的实操数据已被收录进ai训练库。赵峰在后台看着数据流微笑:“最好的公关,就是用事实展示技术伦理。”
收网行动牵出更庞大的网络。祁同伟顺藤摸瓜,发现共济会与某境外“人权组织”实为同一批人操控。这个组织长期接受某国资金,专门炒作中国科技话题。
在公安部协调下,专案组通过国际刑警渠道,向涉案人所在国提供了完整证据链。铁证面前,对方不得不配合调查。这种跨国协作,为后续应对类似阴谋积累了经验。
共济会没料到的是,他们的攻击反而促成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的国际化推广。多国代表在考察地龙项目后,主动提出引进中国的质量监管体系。”投诉量为零。
“技术本身没有善恶,关键在于掌握在谁手中。”他调出隧道贯通时的全景照片,阳光透过拱顶洒在工人们自豪的脸上。这张照片后来被外媒转载时,配文是《中国工匠的微笑》。
王建国作为工人代表受邀参加国际论坛时,有记者追问“隐私争议”。他指着身后正在协作的“刑天”机器人反问:“如果它们真在监控,怎么会允许我这样批评?”现场笑声中,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攻击不攻自破。
共济会的骨干虽然落网,但赵峰清楚这远未结束。审讯显示,对方在项目内部可能还存在未激活的“睡眠节点”。他下令启动“清风计划”,对所有参与人员进行背景复核。
与此同时,国际舆论战场出现了新动向。有媒体开始炒作“中国技术输出威胁论”,试图将地龙模式污名化。但这轮攻击显得后劲不足——毕竟,质量过硬的项目本身才是最有力的话语。
隧道贯通典礼上,王建国作为工人代表剪彩时,摄像机特意给了他满是老茧的手一个特写。这双手曾摸出钢材的谐振异常,如今正握着象征技术自信的金剪刀。镜头透过他的肩膀,拍到了隧道内“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标语。
共济会的阴谋催生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原本对技术持怀疑态度的老工人,开始主动学习智能设备操作。他们发现,这些机器不是取代工匠,而是延伸工匠的手脑。
年轻技术员也从王建国身上看到了工匠精神的传承。有人开始整理老工人的经验口诀,将其编码成ai可识别的参数。这种跨界融合,孕育出更具生命力的技术哲学。
当最新一批“刑天”机器人下线时,铭牌上首次刻下了设计团队和工人代表共同署名。这种“共同创造”模式,后来成为智能装备制造业的标准流程。
地龙项目控制中心的巨型屏幕上,跳动着三百个正在实训的学员实时数据。王建国戴着vr头盔,双手在虚拟盾构机的操控台上移动。。这个数据被自动收录进“新工匠”算法库,成为优化真实施工参数的依据。
“操作数据开始反哺施工方案了。”高启盛指着屏幕上的曲线说。过去三个月,学员们的实操数据让盾构机掘进效率提升了12,故障预判准确率提高30。最令人惊喜的是,王建国在模拟器中发明的“液压缓冲急停法”,成功避免了第七标段一次潜在的卡机事故。
赵峰调出数据看板:新工院与地龙项目之间,每天有超过500gb的数据双向流动。学员的每次操作、设备的每次反馈,都在不断训练那个名为“工匠ai”的系统。这个闭环让人才培养从“滞后于产业”变成了“同步于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