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爱卿,朕今日有几件物件要交予你们。
几件物件?
夏原吉与黄福脸上略带惊讶,眼神中透露著些许迷茫。
他们原以为,陛下此行召集两人,是为了商谈修建新都的事宜。
但是,现在看来,恐另有他事。
当即,两人便静静等待著陛下接下来的话语。
“来人,將那物件呈上来。”
朱棣的话音刚落,就有几位宦官,拎著一只大麻袋,走进了武英殿。
朱棣也在这时起身,手中拿著一纸张,来到了两人的面前。
“黄福,此物是给你的。”
黄福双手接过朱棣递来的大约二尺见方的一纸,眼眸不自觉地就落在了最上方的一张纸上。
纸上所描绘的,乃是一个奇怪的物件。
一个圆滚滚的球形物体,下面还悬掛著一个藤条编制而成的竹筐,两者之间,还有著一个铁桶热气球—
好生奇怪的名字。
看了大约几息的时间,黄福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
说实话,他看不懂。
虽然纸张上,將製作“热气球”各部分的製作方法,都写在了上面,但是,却唯独没有关於此物的具体使用方式。
这就导致现在的黄福,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晓这所谓的热气球具体用处究竟为何?
“陛下,不知此物的功能是?”
见想不出个所以然来,黄福便向提供图纸的朱棣问道。
“此物名为热气球,它的功能嘛——是载人飞天。”
嗯?
载人飞天!
朱棣的一席话,瞬间吸引了场上两人的目光。
不过,片刻的时间后,黄福的头便低了下来,盯著手中的图纸一言不发。
他还记得,曾经的大明,也有一人,也想要实现载人飞天的伟大壮举。
其名为陶成道,乃是洪武年间受封的万户。
洪武二十三年,陶成道手持两只大风箏,坐在绑著四十余只火箭的椅子上,叫人点火发射。
他想要凭藉著火箭的推力,加上风箏的力量飞起来。
结果,自然是以失败而告终。
如今,距离陶成道逝世的洪武二十三年,仅仅过去了短短的十五年的光景,陛下竟然再次提及了飞天之事。
这恐怕—
黄福一脸担忧地说道。
“陛下,洪武二十三年,陶成道就是因为想要飞天,从而身死,而现如今这个名为『热气球』之物
对於黄福的担心,朱棣也能够理解。
因为在他的这一朝,陶成道確实是在洪武二十三年因为想要飞天而离世的。
但是洪武一朝的陶成道可不是这样洪武十六年的陶成道,取代了原本歷史中的工部尚书赵俊,成为了大明新一任的工部尚书。
而在工部尚书陶成道,以及明末宋应星的帮助下。
一系列超出洪武朝的玩意,就被如此简单地製作了出来。
例如热气球。
“关於此物是否能够飞天,不用担心,朕这可是有录像的。”
“录像?”
在黄福思著录像是什么的时候,朱棣就已经从袖口处掏出了手机,並將他在洪武朝乘坐热气球的影像放了出来。
当时的他仅仅是想留个纪念,不过现在,倒是派上了大用场。
“这这是—”
黄福的眼睛瞬间瞪得浑圆。
他看到了什么!
一个如同纸张上描绘的物体,正在空中缓慢地飞行。
看那高度,近乎有二十余丈。
此物竟然真的可以飞天。
“陛下,不知道可有样品,如此,工部便可以更加快捷地做出热气球。”
“样品—“
朱棣倒是忘了这一茬。
他回来时太过匆忙,因而並没有携带所谓的样品。
“暂时按照图纸上的所示做吧,等过段时间,我再將你们带去见识见识这样品。”
虽然黄福不明白,为什么陛下要过段时间才再带他见识样品,但是他还是將这件事应承了下来。
样不样品其实无所谓,如今有著图纸的加持,將热气球製作出来,难度不大。
將图纸交给黄福之后的朱棣,从麻袋中掏出了几袋顏色艷丽的包装袋,交到了一旁侍立著的夏原吉手中。
“夏原吉,这便是我要交给你的物件。”
从朱棣的手中接过包装袋,看著包装袋上那栩栩如生的作物,夏原吉倒是认出了其中的一两袋,至於其他的,他则是没有见过。
“陛下,这些莫非是作物的种子?”
“没错,不过,他们可不是普通的作物种子,而是亩產千斤的作物种子。”
“亩產千斤的作物种子!”
此时的黄福,听到了夏原吉的一声惊呼,將目光从手上的图纸上移开,看向了夏原吉的方向。
他刚刚听到了什么?
亩產千斤的作物种子!
这可能吗?
同一时间,夏原吉的脸上,则是已经被震惊得无以復加。
他身为掌管全国钱粮的户部尚书,可是太清楚这在如今的大明,这根本就是做不到的一件事。
別说亩產千斤了,亩產四五百斤都够呛。
“陛下,这些稻穀小麦,也能够亩產千斤?”
“没错。”
望著夏原吉脸上的惊骇的神情,朱棣嘴角含笑,心绪难平地点了点头。
想当初,在他得知这个消息时,他脸上的表情可是要比夏原吉更加精彩的。
身为大明的皇帝,他可太清楚这些玩意对大明,对永乐朝的价值了。
因而,在他得知兄弟两人明明知晓此等作物,却没有献上来后,才会如此的恼怒。
得到朱棣肯定答覆的夏原吉,此刻依然有些不敢相信地反覆观看手中的包装袋。
虽然直觉告诉他这不可能,但是陛下的语气,又是如此的篤定。
而想要验证真偽,唯一的办法,就是將这些作物种植下去,等待收成。
“陛下,这些作物不知应该在几月份种植?对於种植的环境,可有要求?”
“其一併都在麻袋中。”
户部尚书夏原吉,望著地上那个看起来毫不起眼,但是分量不轻的麻袋,眼中露出了极为热切的神情。
如果真如陛下所言,那么,眼前的这个不起眼的麻袋,可就是一个聚宝盆啊。
夏原吉当即半蹲下身子,开始查看起地上的麻袋。
“夏原吉,关於这些作物之事,暂且放在一边,接下来,朕还有两件要事,要听听你的意见。
夏原吉刚蹲下的身子再度站起。
“臣洗耳恭听。”
“第一件事,便是朕欲对大明宝钞,进行改革。” 对宝钞进行改革?
夏原吉眼前一亮。
陛下的这个计划,同样触及到了他的心坎,
因为现在的大明宝钞,对於大明的危害,较之苛捐杂税更甚。
歷史上,宋元两朝的灭亡,都与宝钞的滥发,有著或多或少的关係。
而现在的大明,毫无疑问,正走上宋元的老路。
他也因此劝諫过陛下,要谨慎地使用宝钞。
但是陛下完全不当回事。
他身为户部尚书,自然不能对此事置之不理,
一方面,他尽全力將旧的宝钞低价收回和销毁,减少市面上的宝钞流通。
另一方面,他向陛下提出了户口食盐法,
食盐,乃是家家户户必备之物。
普通百姓,要从朝廷的手中购买食盐。
而所谓的户口食盐法,就是將宝钞的价格与必需品食盐绑定在一起,即每户大人配食盐一斤,
收取宝钞一贯。
如此动作,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宝钞的贬值。
不过,依然杯水车薪。
距离洪武八年,仅仅三十二年的时间,曾经一贯大明宝钞,目前仅仅价值三四十文。
可以预见的是,过不了多久,宝钞的价格將会进一步贬值。
直至一文不值!
“陛下,不知改革方向是—
现在的夏原吉就担心一点。
万一陛下脑子一热,又准备发行大量的宝钞
那他肯定是要劝陛下打消这个念头的。
“首先,低价回收目前市面上流通的旧宝钞,待到旧宝钞回收得差不多了,便推行新宝钞。
其次,以两年为期,设立倒钞期限。
最后,乃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便是允许宝钞与铜钱白银的互换,並在这基础上,设立保证金,
保证金大约是发行宝钞金额的三成左右。”
朱棣此刻如同竹筒倒豆子一般,將从洪武朝所获知的东西一股脑地全部说了出来。
不得不承认,晚去店家那,不仅使他免受了皮肉之苦,並且洪武朝一系列已经实施的计划,他也能够照搬全抄。
而在朱棣侃侃而谈的同时,夏原吉就已经惊讶得合不拢嘴了。
陛下的改革方案,在他看来,只能用一个词形容。
专业!
当然,如此专业的话语,在陛下的口中说出来,夏原吉总感觉到有些怪怪的。
因为这与陛下先前的执政理念背道而驰。
不过,夏原吉並未细究太多。
最起码,在现在的他看来,这个改革宝钞的计划,没有任何的毛病。
“夏原吉,朕的这个计划如何?”
“臣认为此事可行。”
朱棣嘴角吩著笑意,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可是经歷洪武朝检验的,能不行吗?
“另外,夏原吉,朕还有一事,有关互市的事宜。”
“互市?”
“没错,朕欲在边境,多设立几个互市。”
原本,以他的打算,是准备將所有未来能够威胁大明將来的游牧,全都赶尽杀绝的。
例如辽东的女真。
又例如盘踞在大明北方的瓦刺靶兀良哈。
但是,在店家那了解到,可以用驱虎吞狼的计策,来使这些游牧自相残杀之后,朱棣便准备直接採用此等的计策。
毕竟,史书记载上,五征漠北,他虽然为大明打下了十数年的太平,但是与之相对的,也耗费了大明的很多国力。
当然了,第一次肯定要去的。
那可是他封狼居背的一次。
刚好趁著第一次,震住那些北方的游牧,为之后的互市,提供便利。
“陛下,不知为何在边境,多设立几个互市?”
“因为,朕寻找到了一个对付游牧的好办法—“
朱棣讲述完一切后,夏原吉当即默不作声,
高,实在是高。
他从来没有想过,互市还能被这么玩出来。
不需要大规模出兵,不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財,就能够使游牧自乱阵脚,何乐而不为呢。
夏原吉当即举双手双脚赞成。
而在朱棣与夏原吉交谈的同时,翻看著图纸的黄福却看到了一些令他有些陌生的玩意。
火绳枪?燧发枪?
这又是什么玩意?
看著图纸上的相关介绍,黄福很快就明白了火绳枪与燧发枪的用途是什么了。
竟然是火器。
但是,眼前的这些火器,较之如今大明的火器,可是截然不同。
不说別的,就说那细长的管,就与如今大明短粗的火有著明显的差別。
“陛下,此物—难不成是火?”
黄福举起手中的图纸,向著朱棣询问道。
“没错,就是火。”
“那为何这火与我们现如今的火大不相同,管如此之细,岂不是会有炸膛的风险?”
对於这么专业的问题,朱棣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解答,虽然先前,洪武朝的工部尚书陶成道给他进行简单的解释。
但是,他忘了。
主要是因为原因太过复杂什么硫之类的。
不过话虽如此,但是他记得陶成道所讲的一个简单易懂的条件。
“不用煤而改用木炭,辅以锻造精铁的方式锻造管,即不会有炸膛的风险。”
“用木炭而不用煤吗?”
黄福有些懵懂地点了点头。
虽不明白为何要如此行事,但他决定待会回到工部后,便召集人手一试。
在解决完心中的所有问题后,夏原吉与黄福走出了武英殿。
“如锡(黄福),你有没有觉得,陛下不一样了。”
黄福从图纸上移开了目光。
“有吗——好像確实有,陛下竟然对於工部锻铸之事多有了解。”
“嗯,不仅如此,陛下还对如何管理钱幣也颇有心得。”
“维喆,反正陛下的改变,对於现在的大明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我们不需要太过担心,
只需要做好陛下布置的任务即可。”
“倒也没错。”
两位尚书走后,朱棣一刻也没有停歇,而是直接对殿外吩咐道。
“来人,传召內宫监太监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