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轻女士抱着一个中号收纳篮,笑着对身边的朋友说:“这个收纳篮既好看又实用,放在家里装化妆品、零食都合适,还能作为装饰品,太喜欢了!我要买一个,再给我妈妈也带一个。”
苏绣榫卯台灯也受到了很多观众的青睐。一位先生拿着台灯,仔细研究着榫卯结构的灯架,对身边的朋友说。
“不用一颗钉子就能这么牢固,这就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智慧!而且灯光透过苏绣灯罩,特别柔和,放在书房里看书肯定很舒服,还能彰显品味。”
“古艺新生”系列的晕色绣围巾更是成为了焦点。
浅蓝、浅紫、米白的色彩搭配清新雅致,“晕色绣”的针法让色彩自然过渡,像天空中的流云,温柔而飘逸。
很多女士围在围巾前,挑选着自己喜欢的颜色,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
“这条浅紫色的太适合春天了,搭配风衣肯定好看!”
“我喜欢浅蓝色的,显得温柔又气质!”
“非遗匠人馆”里,手艺人的故事打动了很多观众。
大家看着墙上的照片,听着苏锦和沈亦舟的讲解,了解到沈师傅为了织好一幅缂丝图花费半年时间,每天只睡四个小时。
周师傅教年轻人竹编时,耐心地一遍又一遍纠正错误;张师傅为了做展架,熬夜挑选木料、雕刻纹样,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敬佩的神情。
“原来每一件文创产品的背后,都有这么多感人的故事,”一位中年游客感慨道,“这些手艺人一辈子坚守一门手艺,这种匠心太可贵了。以后我会多支持这样的文创产品,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出一份力。”
互动体验区里,更是一片热闹景象。周师傅带着几位学员,教观众编织简单的竹编小挂件。
他先给每位观众分发两根处理好的竹丝,然后手把手地教大家“一挑一压”的基础纹路:“大家别急,左手拿一根竹丝固定,右手拿另一根竹丝,从下面挑一根,再从上面压一根,慢慢来,熟能生巧。”
有的观众学得快,半小时就能编出一个小小的竹编蝴蝶;有的观众手比较笨,编错了好几次,周师傅也不着急,一遍遍地帮他们纠正。
徐佳莹和姨婆指导大家绣苏绣书签。
姨婆虽然年纪大了,但眼神依旧很好,她耐心地教大家穿针引线:“线要穿过针眼,留一点线头,打个小结,别太大,不然会影响绣面。绣的时候,针脚要均匀,尽量保持一样长,这样绣出来才好看。”
一位小姑娘学得格外认真,在姨婆的指导下,慢慢绣出一朵小小的雏菊,虽然针脚还有些稚嫩,却格外可爱。
赵姨则教大家制作香丸。
她提前准备好了桂花、薄荷、艾叶等香材,还有研磨好的香粉和蜂蜜。
“大家先取适量香粉,加入少许蜂蜜,然后用手轻轻揉成小球,力度要匀,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
赵姨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个香丸既能安神,又能驱蚊虫,放在包里、车里都合适。”
观众们纷纷动手尝试,空气中弥漫着香材和蜂蜜的混合香气。
媒体记者们也忙碌着,他们一边拍摄展品和观众体验的场景,一边采访徐佳莹、苏木、手艺人代表和现场观众,记录下这一重要时刻。
“‘苏州记忆’的文创产品,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真正做到了让传统工艺活在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