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皮肤黝黑、满脸皱纹的老人正蹲在摊位后,眼神有些茫然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
是老杨。
朗德村村支书的老杨。
李平生心里一动,对施逆说道:“停车。”
车子靠边停下。
李平生推门下车,径直朝着老杨的摊位走去。
余琼犹豫了一下,也赶紧跟了上去,保持着几步的距离,好奇地看着。
“老杨叔。”李平生走到摊位前,笑着打了个招呼。
老杨抬起头,浑浊的眼睛看了好一会儿,才认出眼前这个年轻人。
“是……是李镇长?”
“是我。”李平生蹲下身,拿起一个苹果看了看,“今天怎么有空下山来赶集了?”
“家里没盐了,就顺便背了点苹果下来,想换点钱。”
“背下来?”
李平生的目光落在他脚边那双磨得不成样子的解放鞋上,鞋面上沾满了黄泥。
可以想象,他背着这几十斤苹果,从朗德村走出来,是何等的艰难。
先要坐那惊心动魄的溜索过河,然后再翻越几公里的悬崖山路,才能到达可以通车的地方。
这一来一回,没有大半天的时间根本不可能。
就为了换几块钱的盐巴钱。
李平生心中一阵酸楚。
修一条路对外面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工程项目,但对朗德村的村民来说,那是活下去的希望,是通往新生活的唯一途径。
他拿起一个苹果,在衣服上擦了擦,咬了一大口。
清脆,甘甜,满口都是浓郁的果香。
“真甜啊。”李平生由衷地赞叹道。
“是啊,山里的苹果,就是甜。”老杨憨厚地笑了。
“老杨叔,这苹果为什么会这么甜?”李平生好奇地问道。
“这……俺也不知道。”老杨被问住了,想了半天,才讷讷地说道,“祖祖辈辈都种这个,它就这个味儿。”
李平生笑了笑,正准备再问,旁边却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
“我知道。”
是余琼。
她不知什么时候凑了过来,看着李平生手里的苹果,眼神亮晶晶的。
“这应该跟朗德村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系。”
“朗德村地处高海拔山区,日照充足,而且昼夜温差非常大。”
“白天充足的光照能让果树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积累大量的糖分;到了晚上,气温骤降,果树的呼吸作用减弱,糖分的消耗就少了。”
“这样一来一去,糖分就都沉淀在了果实里。”
“再加上那里的土壤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水源又是纯净的山泉水,没有任何污染。”
“这种环境下长出来的苹果,想不甜都难。”
李平生和老杨都听得一愣一愣的。
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连李平生这个对农业略知一二的人都觉得很有道理。
他有些意外地看了余琼一眼,没想到这个看似只会耍无赖的女记者,还懂这些。
余琼被他看得有些得意,下巴微微扬起。
而李平生的脑海里,却因为她这番话,仿佛有一道闪电划过,瞬间照亮了一片混沌。
对啊!
生态!绿色!无污染!
独特地理环境!
这些不正是现在城里人最追捧的概念吗?
朗德村的穷,是因为交通闭塞。
但朗德村的“宝”,也恰恰是因为交通闭塞,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这里的苹果品质这么好,却只能被老杨背下山,用几毛钱一斤的“白菜价”卖掉,这简直是暴殄天物!
如果能把这些苹果通过一种快捷的方式,直接卖到大城市去呢?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李平生的心中疯狂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