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城到西非那边,来一回一趟顺利的话至少七个月,加上在欧洲那边扩散,也得半年左右,也就是说如果那边的人愿意来大明,明年这个时候可能就抵达。
我们要在明年这个时候之前将驻地给弄出来,来了刚好能入住、办公。
不一定要奢华,但安全最重要,不仅要防火,还要防刺客。”
“臣明白!”
崇祯从桌上拿起那本科教兴国的册子递了过去:“这里是朕自登基开始就思索的关于人才发展的事儿,里面有大学、研究院、两院的一些想法,
你拿回去看看,召集诸部商讨,各项流程要快速的定下来。”
“臣遵旨!”
袁可立双手接过册子,心中感慨万千。
皇帝登基时请他回去,但朝局如此动荡,以他的智慧怎么会看不出大明的国运几乎已经耗尽,短则几年、长则十几二十几年就会改朝换代的。
他即便是有滔天才能,又是三朝老臣、天子帝师又能如何?
大明的困境历代皇帝不知道?
政治权谋巅峰,能力不在太祖、成祖之下的世宗,隆庆开关、为万历中兴打下基础的穆宗,几十年不上朝依旧能掌控朝局、将权术玩弄到巅峰的神宗,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大明的弊端。
不是他们不知道,是他们没办法,或者说压根不想。
他只想在老家安安稳稳的教化乡里,不想再去趟这趟浑水的。
若是大明灭亡,那也只能是时也,命也!
敌人入城的那一刻,他就会自绝于家门之中。
结果新帝给了他一句‘平党争,收广宁’,他鬼使神差的答应了皇帝,然后后面的局势就超出了他的预期。
快速启用各种前朝打压的能臣干将,整顿兵备后剑指贪官污吏奸商,杀得的是血流滚滚,最后竟然指向了大明最大的拖油瓶……宗室。
他以为收拾几个缓解一下财政,也是警告一下宗室,结果皇帝却是一路‘杀’到底,彻彻底底的解决的宗室的问题。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还地于民、大收成的番薯与土豆的推广收拢民心的前提之上的,军士也是百姓的一部分,否则早就玩火自焚了。
而后的几大研究院更是将大明军队的实力推上了巅峰,彻底镇压了周边敌人,大明开始进军海外。
大明如今虽然大旱连年,但却是生机勃勃,即将到来的崇祯盛世将会是历史之最,将会是华夏最为繁荣的时刻。
别人不知道他却是很清楚,这些繁荣的背后是有些虚假的,或者说这些繁荣只是暂时的。
因为这牵扯到了一个最大的问题。
盛世悖论!
没错,就是盛世悖论。
历史上的盛世很多,但基本上都逃不掉盛世之后快速衰落的规律。
因为盛世本身就埋藏了导致衰落的种子,最后在各种因素下快速的崩溃。
主要原因有三大项九小点。
第一大项,盛世的内在矛盾,繁荣孕育着危机,包含了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财富兼并与社会固化的矛盾、承平日久与武力松弛的矛盾。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口会快速的增加,农业社会的技术水平,诸如耕地面积、亩产量是有上限的,前期可能没问题,但后期人地矛盾会变得异常尖锐。
社会承载能力达到了极限,一旦天灾降临,社会就会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