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条让愤怒的众人瞬间冷静了许多。
母爱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也不看孩子的成就和地位。
他们可以死,但他们不能让孩子也跟着他们一起死。
“第三,这次没有大明,但还有其他敌人,诸如西边的大玉兹、小玉兹,北面的罗刹、东北的喀尔喀、南面的叶尔羌汗国等等。
我们可以打退大玉兹,让他们对我们进贡,但能打赢统一的哈萨克汗国吗?打的过他们的联手吗?
到那个时候,我们会依旧会面临现在的这个状况,他们如何对待的,你们很清楚吧!”
牧民更安静了,妇女们脸色苍白了几分,眼中惊恐也多了几分。
战胜方对首领贵族勇士等以及他们的直系亲属系统性的清除,彻底铲除战败方的领导核心和复仇的种子,防止其东山再起。
且方式往往非常残酷,如献祭、处决等等。
再者就是普通战士和青壮年男性,如果战败方人口众多或者认为己方无法同化,会对普通士兵进行大规模屠杀,尤其是进行过激烈抵抗的部族。
余者机会打散后送入军中,成为附庸军或先锋,在下次战争中充当炮灰,好一些的则是成为奴隶,从事放牧、手工业等苦役。
对战败方女性,年轻女性通常成为胜利方战士、贵族的妻妾,用以快速增加本部落人口。年长的则从事家务、纺织和照料牲畜等劳动。
未成年的孩子中,年龄大一些的送去苦役,年纪小一些的则是以家庭收养的方式进行洗脑。
对于财富是直接全部抄没,战败方没有任何拥有的权利。
相对于草原诸部的处置方式,大明的处置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其实,你们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
“我们草原诸部为什么屡屡进攻大明?因为大明是农耕文明,他们那里弃如敝履、习以为常的东西在我们这里都是一件好东西。
如果我们归附,大明不说全力发展这里,但为了同化我们就一定会迁移部分汉人百姓过来,耕种对我们来说很难,但对汉人百姓来说仿佛是刻在骨子里的。
他们在这里耕种,产出粮食,人口聚集了,食盐、茶叶、布匹、粮食等等都会在这里汇聚,我们可以用皮毛、牛羊肉、药材等等和他们交换。
或许真如刚刚那位大明武将说的一样,我们不用在逐水而居,和汉人一样耕种,自给自足。”
牧民们沉默了,眼中的愤怒之色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消散了大半。
如汉人一样自给自足这句话直击他们内心深处。
草原诸位为什么居无定所?总结起来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草原生态的脆弱性,且是变化的,一片草场被牲口吃完之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过来。
所以他们春天去春季牧场,夏天去高山夏牧场,秋天去秋季牧场,冬天则寻找能避风寒的冬季牧场。
空出更多的时间给草场恢复,以便再次利用。
二是社会与军事因素,草原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需要随时能够快速转移,以躲避强敌或发动袭击。
三是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局限性,他们无法像大明一样去修建城池和复杂的房屋建筑。
草原诸部为什么人口无法大规模的增长?原因也有三点。
一是残酷的自然环境,冬季的极端低温(黑灾)和雪灾(白灾)是常态,一场极寒可能就是带走一个部落的众多孩子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