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吉林小说网 > 北齐权臣指南 > 第141章 大齐必胜

第141章 大齐必胜

众人听完王琳的分析,心中皆是惊忌,接连痛斥吴明彻老奸巨猾。

“兵者,诡道也。没能看出其意,怪不得别人。

1

王琳摇摇头,打断了众人对吴明彻的“批斗”。

待众人从战局突然急转直下的迷茫、慌乱中回过神来,他们开始思考起将来该当如何。

一人提议道:“既然城下敌军已然分兵,我军当立即出城劫营。趁其兵少将寡,将他们赶入江中喂于河鱼,以解心头之恨!”

另一人却道:“陈军既敢分兵,必然有所依仗,备虑周全。我军弃守城之优势,而与之拼杀,未必讨得好处。”

王琳思索一阵,最终作出决议,他道:“出兵袭之乃必然,而不可望一举歼灭之。敌寇方胜,自然为之鼓舞,又背水一战,精气饱满,其拼死之下,难能胜之。

“可使人时时侵扰,点到为止,使其虽有气力,却不得以用。时长一久,则必松懈疲惫。”

他接着道:“此外,历阳已破,以秦郡、历阳为内核之沿江防线不可能阻挡陈军。秦郡之地,没有先前那般为重。”

“今秦郡城中有军士两万人,留下六千军士守城,其馀军士随我一同撤往寿阳。”

“等我等与寿阳守军、历阳参军、邺城援军会师之后,依托淮南纵深之地,野战而与之决胜。”

众人齐声道:“是!”

不久之后,业城之中,高俨再次收到前线传来的战报。

收到战报之时,他正在与祖珽商议,等到去掉他秘书监之职,专心处理尚书省之事后,该由谁接替秘书监的职务。

祖珽本就从秘书监被升为尚书右仆射这一高官,失去秘书监之职虽然有些可惜,但也不至于让他难受。

因此两人间的交谈还是十分和谐的。

使者的到来打断了两人之间较为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

——————

祖珽听见高俨手中奏章翻得哗哗作响,却半天没有发出什么号令。

他不禁十分好奇,却不敢出言打断对方。

高俨读完战报后,对使者道:“告诉王琳,就按他所言去做便是。”

他又补充道:“以后前线紧急,不必事事请示,可以临机专断,以免延误军机。只要事后将所做之事如实汇报即可。”

使者接过口谕后,立即谢恩并离去。

见高俨已将此事处理完毕,祖珽终于忍不住问道:“陛下,前线发生了何事,又有这般紧急军报?”

高俨命人接过军报,并为祖珽朗读。

祖珽先是听到历阳失守时吓了一跳,面色有些难看。

接着听下去,王琳在军报中详细描述了历阳失守的前后历程,与造成此事的各种因素。

讲完此事后,王琳向高俨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如“未能及时察觉敌军动向”、“未能料敌从宽”等等,基本把锅揽在自己身上。

最后,王琳将自己的补救措施、应对方式和战略构想和盘托出,希望得到高俨的支持。

祖珽听完后,啧啧道:“王刺史所言,似是有几分道理。然臣不知军中之事,便不妄自评判了。”

高俨笑道:“你怎得谨小慎微起来了?”

祖珽听高俨所言,知道对方心情不错,不由得大喜,赶忙道:“臣自从聆听陛下亲自教悔后,时刻将陛下的金玉良言放在心中,日日思忖,不敢有丝毫懈迨。”

高俨摇摇头,他没有将对方此言当真。

不过嘛,君子论迹不论心。

近来祖珽的确收敛许多,令人刮目相看。

高俨发问道:“你以为,陈人这次来寇,将会如何?”

祖珽认真地想了想,最后抬着一张诚恳且茫然的脸:“臣实不知,望陛下为臣指点迷津。”

高俨微笑道:“历阳虽陷,而此战终将以我大齐之胜结束。”

祖珽好奇问道:“陛下为何如此认为?”

高俨没有直接回答祖珽之问,而是反问道:“城破之后,历阳守军死伤过半,然突围撤出后,未见溃散奔逃之事,你觉得为何如此?”

祖珽想了想:“或许缘于王刺史治军有方,军纪严明?”

高俨点头:“此为其一,他身为主帅,没有在后方寿阳中微操,而是以身作则,亲临前线。”

祖珽已经习惯了陛下口中时不时蹦出来一个新奇古怪而莫名形象的词语。

这次是“微操”,他暗自把它记在心里。

“手下将领见此,不敢逾越,只得照样如此。欲严明纪律,必自主帅始。”

祖珽闻此,心中只道:确实如此。

陛下登基以来,基本上无欲无求,不饮酒玩乐,不纳妾宣淫,一心留在公事之上。

这让不少臣子觉得很难办啊—一尤其以他祖孝征为首。

“其二,自从王琳出任扬州刺史,改革军制后,淮南守军中北方人占比逐渐下降,而多为当地之人。此地是他们生长之地,为保卫乡土,亦会拼死奋战。”

祖珽面露恍然之色。

陛下处理均田之事之后,随即开始改革军制。

不再是原先那般,大量军士为胡人及胡化汉人,而是逐渐引入了不少身为耕农的汉人为军士。

又赐予一些原本专职务兵的胡人平民田地,让他们学着汉人种地耕作。

改来改去,竟然与关西之周国的“府兵”有些相象。

这件事很多人都知道,但没有人傻傻地嚷嚷着“祖宗之法不可变”。

高俨接着道:“方才所言,乃我军必将得胜之内因。”

“陛下之意,便是还有外因。”祖珽触类旁通,立刻接下话茬。

高俨点点头:“陈寇北侵之初,气焰颇高。然初时东西两路分攻秦郡、历阳,各自碰壁,不得一举而克。”

“今匆忙转换战略,虽有成效,攻克历阳,却由原先东西两路开花,转为集中一点突破。”

“此乃对原先战略之抛弃。陈寇本欲以两路来侵,意在席卷淮南,直逼中原;今不得已而变,那股豪气锐意已然受挫,盖只敢望触及寿阳城下而已,再无剑指中原之雄心。”

“而淮南百姓、军士保家卫国,当此局面,必同仇敌忾;王琳深得军心、民心,必能借风吹浪卷之势,顺流泛舟。”

高俨分析完原因后,最终做出判断:“今天时在齐,地利在齐,人和在齐,三者皆备,则大齐必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